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喧嚣时代的隐退者:学者诗人林庚林庚(1910一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喧嚣时代的隐退者:学者诗人林庚
    林庚(1910一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
    1933年,林庚毕业留校,担任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的助教,并为闻一多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他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时,闻一多设计封面,俞平伯写序。
    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林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他说自己是“教书为业,心在创作”,先是诗人,后是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至今,他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曾被称作“北大中文四老”之一。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林庚先生到晚年都童心未泯,“成为大教授了,都还看小人书。”在《<西游记>漫话》里提出:“《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结合。”
    林庚平素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在北大中文系老一辈的学者中,林先生是享寿最高的一位。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当然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其间还包含了在《西游记》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精神。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2004年,他还牵头组建了北大诗歌中心,并担任主任。先生享年九十六岁。
【相关链接】
    ①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
    ②谢冕: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袁行霈: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葛晓音: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1)下列对阅读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晚年潜心研究《西游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B.林庚先生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清华毕业留校后,林庚担任助教,帮助批改学生作业,后来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先教书后创作,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D.林庚先生一生潜心文学,淡泊名利,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和乐观的精神,这使他寿享极高。
E.作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2)文中说“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请结合全文,概括这“诗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西游记>漫话》的研究过程,请结合材料分析。
(4)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如今这个大师渐行渐远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大师们的精神?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且“北大中文四老”应是他老年时的称号,不属于早年.B项,因素概括不全,“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不仅是这些外在因素,还有“不用讲稿”“旁征博引”等学问方面的因素.C项,“先教书后创作”理解错误,文中对他知行合一的阐释是“教书为业,心在创作”“先是诗人,后是教授”,可见他应是一边教书一边创作的.
(2)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术成就中跟诗歌有关,另一方面是人格魅力显示的诗人气质.答题时可先从学术方面按照时间顺序筛选出跟诗歌有关的事迹,再从人格魅力方面筛选出具体表现,加以整合概括,形成答案.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结合全文可知,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西游记>漫话》的研究过程是因为这部作品意义重大,对林庚影响很大结合第7、8、10段有关这部作品的叙述,主要分析对其个人的影响、对作品成就的影响和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第一问是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可从他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两方面发掘其精神财富;第二问要体现自己的思考,答案开放,但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提出具体的做法.

答案:
(1)DA(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2)①年轻时,林庚先生因为丰子恺的漫画和郑振铎的序而由理转文,从此走上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②林庚先生一生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工作,是现代诗人,并且终生笔耕不辍,90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牵头组建了北大诗歌中心.③文革时,林先生借《西游记》排遣心中的困惑,结果写出了充满诗人气质的《<西游记>漫话》.④林先生性格中充满了诗人气质,他淡泊名利,不慕权势,天真乐观,到晚年还童心未泯.(每点2分,答3点即可)
(3)①夜读《西游记》是“文化大革命”中,处在内心困惑中的林庚排遣苦闷的方式,他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②《<西游记>漫话》是林庚先生晚年重要的文学研究著作,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③《西游记》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精神,最能体现林庚先生的诗人气质.(每点2分)
(4)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②专注学术,知行合一.③不慕名利,淡泊处世.④谦和真诚、纯真乐观.(以上每点1分,共4分)如今许多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我们要以大师们为榜样,在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现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保持一份精神的清洁、灵魂的高尚,从而传承大师的精神衣钵,让中华美德星火相传,生生不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