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 《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D.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D应为“哀而不伤”的特点;A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故选CE.
(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叙述技巧一般包括叙述顺序、叙述线索、视角与人称、选材与组材等方面,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以“我”的视角来回忆祖母的经历,开头以祖母临终时要求点亮蜡烛引入,把现实情景与回忆相结合,以“蜡烛”为线索贯穿全文.答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概括这些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本文集中体现在回忆祖母经历时提到的独自养大父亲和叔叔、不愿别人擦洗自己的身体、不愿喊叫惊醒儿孙等细节;侧面描写主要是作者或其他人对祖母的评价,如“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尊严和坚守”、“忍着疼痛”等.把这些信息分类整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祖母的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抓住关键字词分析技巧或体会其深层含意.“倾听黑暗的蜡烛”很明显用到拟人,从全文思想意蕴来看,“黑暗”和“蜡烛”分别象征着人生的晦暗和光明;另外,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会对小说各要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突显作品主题等,本文可根据这些角度分析出标题反映了祖母的经历,烘托了祖母形象,“蜡烛”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生命和生活的人生哲学,突显主题.

参考答案:(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蜡烛” 为切入点,引入祖母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仁爱、要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4)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看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