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III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

题目详情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III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
作业搜
(1)第I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内比膜外电位___(填“高”或“低”)70mV.微电极刺激神经元A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 的方式释放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II、III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___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 作用.
(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___形成痛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3)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为减弱疼痛.
故答案为:
(1)高     胞吐(外排)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或糖蛋白
(2)Na+         抑制   
(3)大脑皮层
看了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