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的。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与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把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变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亦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究”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在古代中国,礼教为本,刑罚为用,二者一主一次、一本一末,以法律来推行教化,以期达到“正人心”“厚风俗”的目标。
C.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而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来威慑。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从《唐律疏议》来看,古代立法者认为,通常情形下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也就越具有道德的勇气和责任意识。
D.对于亲属之间一些被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历代执法者多持宽容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告状,官府一般都不会予以追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刑罚为政教之用,《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可见刑罚“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实体法“刑”所占比例并不高,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C.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这表明在唐代立法者要求个人要有道德践履的勇气,个人必须承担社会赋予的道德义务。
D.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的条款。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    “二者一主一次、一本一末”错,根据文中第二段“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C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也就越具有道德的勇气和责任意识”错,原文为第三段“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不是事实而是应该,是一种要求与理想.
(3)D   “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内容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 推断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更有甚者,刑罚亦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可知,根本原因不是“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而是“刑罚亦为政教之用”的理念.

答案:
(1)B
(2)C
(3)D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  2020-05-16 …

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能动  2020-05-16 …

下面( )是属于会议管理性文件A.日程安排表B.证件C.会议须知D.统计报表  2020-05-31 …

会议纪要主要类型有()A.决议性会议纪要B.协议性会议纪要C.研讨性会议纪要D.商议性会议纪要  2020-05-31 …

议论文阅读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陈凌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  2020-06-27 …

矛盾的统一体是什么,还有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矛盾的统一体是什么,还有斗争性寓于统一性  2020-07-12 …

阅读下面材料:中华传统议论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2020-11-14 …

汉武帝的大统一: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治世局面.汉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2020-11-22 …

一篇发扬传统美德的议论文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  2020-11-26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关于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哲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