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①当今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次

题目详情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①当今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型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④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织和很少商品交换这种经济形式。其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因此中国要富强必须反封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其势力突飞猛进,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了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富强也必须反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前期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主要表现是为社会变革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在得到长足进步后仍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矛盾提供的一个机会等等。不难看出其发展的艰难和软弱,这也必然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2 .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对官僚资本主义,需要明确,它是中国的“土产”,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步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等等。新民主主义经济,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经济形式。它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质决定的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构成--一个体小农、小工商业者、开明的地主富农、民族资本企业也包括在内,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
  3. 中国近代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关系: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结束。
  4.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1)1949年至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要求以及当时中国的国情,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内容及原因。如土地改革为什么实行的仍然是农民土地私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调整而并未改变其性质等等。
  (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对这种体制应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不仅是必要的,且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才越来越显露出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借鉴;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从而把政治斗争方式照搬过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极端困难形势下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需要等等。
  (3)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政策;没收和赎买。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虽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鉴于其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与中共合作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方式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4)1956年以后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要注意失误在哪些方面,如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各部门比例失调等,以总结经验教训。
  (5)立足于生产力因素认识改革开放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以及经济建设目标。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场体系转变的必要性。从实质上讲,这种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目前中国的这种经济体制。这种转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内容上讲,这个转变包括: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5.过渡时期党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
  要特别抓住其中国特色。政权方面可明显看出与十月革命的俄国苏维埃有重大区别,在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人民民主政权,极大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要注意从民主革命史以及建国初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等分析原因。经济上则通过和平方式,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
  其性质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要认识“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国家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行;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还要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及体现出的指导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等)。
  7.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注意理解教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论断,抓住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探索、经历了哪些曲折、有哪些“前进”(成就)。对这一时期我党在探索中所经历的挫折,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错在哪些环节上,是方针脱离了实际,是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还是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的工作重心。
  8.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继续与变化新中国诞生后,民族独立问题解决了。
  如果说在新中国诞生前的110年里,民族独立问题是占第一位的问题,那么现在近代化的问题就变成了占第一位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也就是说历史由以解决生产关系为中心,进到以解决生产力为中心了。新中国4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仍在为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而继续努力:一个继续是集中全力推动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另一个继续是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独立的地位捍卫民族尊严,保证国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看了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西方某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  2020-06-08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  2020-06-25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  2020-06-25 …

(24分)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  2020-06-29 …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有学者认为,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  2020-11-06 …

不同角度看历史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  2020-11-1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  2020-11-15 …

(08上海闵行区质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  2020-12-1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  2020-12-23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