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概括秦朝驰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

题目详情
概括秦朝驰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从《汉书·贾山传》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秦汉时期最为流行,规定的宽度是五十步,两旁种有树.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秦灭楚国,动用了六十万军队,后勤补给需求量一定很大,于是修建了这条铁路.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不然的话“秦国”的驰道就不可理解,而且从技术上来看也已经非常成熟,不是临时需要才想出来的.
以前一般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很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却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显然是牵强附会的.但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子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也难以解释.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但是按照这种说法,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即使其他六国并不是个个都修了“铁路”的,那至少修“铁路”的还应该有一个或一些国家.就好像现在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未必一样.那个时代各国的“铁路”,轨道间距也不可能一样.这也是国防上的需要.
就是我国在解放前,云南省和山西省修建的铁路轨距还不一样呢!各路军阀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下铁路的宽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车没法开到自己的地盘上来.解放后,国家高度统一,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也就随之消灭了.全国统一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铁路轨距,1435mm.
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车同轨也就是统一“铁路”轨道之间的距离了.而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修建的规模都比较小,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全国大规模地修建起来了,以致成了一个茂密的“铁路网”.
当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铁路”网的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这是现在的铁路也没有的特点.我们不能使得汽车上铁路线,也不能使得火车从铁轨上下来到公路上去行驶.
据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
问题是秦国的铁路网在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汉朝皇帝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跑的铁路,反而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到了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也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也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还有,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原来人烟稀少的长途运输必经地,也已经失去了重要性.大概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够得以免除被人为拆除和开垦并遗留下来.但也正因为人烟稀少而不受人们注意.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记得曾经会有如此的辉煌.
不过话也说回来,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铁路”的遗迹,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铁路网”也就只能是个推测,尽管是个非常符合逻辑的推测.一般来说在人口稠密地区已经不大可能还有秦朝“铁路”的遗存了.但愿在人烟稀少的长途交通必经处,还能够找到遗迹.只要再找到一个“铁路”遗迹,并且发现那儿的轨道间距和枕木间距和南阳的相同,那么秦朝修建过“铁路”网就应该成为定论了.如果秦朝的“铁路”网被证实,那么这是比长城还要伟大的工程,这是人们的共识.
总结:关于驰道到底是宽敞些的公路还是古老的特殊“铁路”现在还没有更细致、全面的证据,只能靠推断,如果铁路说成立,那车同轨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了,同轨的目的是为了在铁路上运行,那驰道不论它是铁路还是公路都应为皇帝出巡时专用的车道,一旦出现战争则驰道也可以作为物资运输的补给线,使得军需物品能快速、安全的运抵前线.
看了 概括秦朝驰道的主要特点,并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七年级秦朝历史题)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大修驰  2020-06-10 …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从英国脱欧、美国修建美墨边境墙等  2020-06-18 …

秦驰道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它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珞”  2020-06-18 …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从英国脱欧、美国修建美墨边境墙等  2020-06-18 …

“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  2020-07-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  2020-07-10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修筑宽广的“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一条向东直通过去  2020-11-13 …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中间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百姓、大臣,甚  2020-11-13 …

《文明4》每造一个建筑都要修道路连接起来吗?一个是“道路连接模式”,一个是“修建道路”,分别有什么用  2021-01-19 …

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重要因素的是()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B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