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1.请解释下列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2.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

3.王开始对屈原“甚任之”而后又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4.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是什么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惠王认为齐楚交好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祸害,所以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并且奉上丰厚的礼物借以投靠到楚国。

  (2)张仪听说了这件事,便说:“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解析:(1)“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2)“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2.答案: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解析:此题在理解全文后即可得到答案,此处分析一下“王甚任”屈原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3.答案: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解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句补述了一个上官大夫陷害屈原的导火线。“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答案: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简要叙述出两个即可。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  2020-05-16 …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帮忙翻译一下。秦欲伐齐,齐楚从  2020-06-23 …

陈轸"起而问”,与昭阳展开了一段关于楚国封爵的对话.这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020-07-01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  2020-07-13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  2020-07-13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2020-07-13 …

如图1,正方形ABCD中,点P为线段BC上一个动点,若线段MN垂直AP于点E,交线段AB于M,CD  2020-07-20 …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阅读课文语段,①由于吴汉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北京人对于吴汉的生平故  2020-07-29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8分)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2020-12-17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