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 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
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4)作者在第⑥段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试题分析:
(1)A.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原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E.“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2)“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一句是本段的总领句,总领本段的内容,所以该句下文的内容就是对这一句的阐释,解释含义和阐释理由时均可依据该段文字进行分析.关于其作用可从它作为一个总领句的角度去分析.
(3)通览全文,本文的四、五段介绍了“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4)解答时,要结合本文内容,联系本文主旨,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BD
(2)含义: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1分)
    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1分)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入;魏哥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1分)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1分)
    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1分)总领本段.
(1分)
(3)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2分)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追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2分)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2分)
(4)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 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8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爷爷年龄是康的8倍爷爷和康康年龄之和是72,请问爷爷和康年龄各几岁  2020-06-20 …

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长  2020-06-29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感觉仍新鲜。历经千年风雨涤荡出的文字不仅  2020-06-29 …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  2020-07-16 …

根据以下提示说出建筑物的名字。A、它曾历经康雍乾嘉道咸六朝150年的经营。B、它曾是雍正皇帝的封地。  2020-11-13 …

根据课文桃花源记预习提示一、《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此时56岁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已  2020-11-22 …

琦琦和陶陶是好朋友,两家相距二百四十米,他们约好早晨6:00一同从家里出发去少年宫,陶陶每分走50米  2020-11-30 …

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时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  2020-12-22 …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已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时甚至  2020-12-22 …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