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泊平江百花洲①(宋)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泊平江百花洲
(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释】①平江,府名,治所在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的途中所作。②王程:为王事奔走的旅程。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写吴中美景,表现诗人的悠然自赏的得意;“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2)作答本题一是要指出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同时分析出“无理却有趣”,最后点明其效果作用.“相识”“苦见留”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这里诗人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体现了“无理却有趣”.

答案:
(1)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 (结合一、三两联,只答出情感,没有结合诗歌扣1分,共2分.) 诗人由 停靠 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没有结合诗歌、或只联系其中一联扣1分.共3分)
(2)颈联使用了拟人(曲笔)的修辞(1分),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 1 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 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分)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 2 分) (修辞手法1分;诗句解释1分;分析出“无理却有趣”2分;效果作用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赏析: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