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汉武雄图载史篇,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此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更赞同谁?为什么?

题目详情
汉武雄图载史篇,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此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更赞同谁?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从字面上看是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看似胜了,其实是劳民伤财,过几年,匈奴又恢复了元气,其实是汉败了,虽然也长了汉民族的志气,即使匈奴没了,还有鲜卑,突厥后来其上,总是中原地区王朝的祸患.在昭君和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汉匈之间的战争没有了,两族百姓可以安于生产,至少经济可以恢复了.
  这首诗是翦伯赞先生写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写的《内蒙访古》有句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翦伯赞先生在《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一文中指出,根据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之年,其间整整一百年,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统治集团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而这种由双方统治阶级发动的相互掠夺的战争,不论谁胜谁负,对于两族人民来说,都是灾难.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拒绝和亲一百年,很明白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昭君不负众望,成了和平使者.她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50年左右没有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50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小事,而这50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翦伯赞先生为此感叹道:“王昭君在过去的史学家眼中是个渺小的人物,在现在的史学家眼中还是个渺小的人物,然而在这个渺小人物的身上,却反映出西汉末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民族关系的这个侧面.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的全部历史.”
  翦伯赞先生1961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方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但是就我个人观点,他的看法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先承后续关系,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出兵,昭君出塞的双方关系便不是这样,汉初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是结果呢?还不是匈奴人想打便打,所以没有实力的绝对优势就没有和亲成功的必要前提,翦伯赞的个人思想里总是或多或少会表现出对游牧民族的偏袒,可能是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