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早教吧育儿分享频道 --> 教育 --> 智力开发 -- >

十个月宝宝的智力开发小窍门

怎么开发智力是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必竟聪明的宝宝才是父母心中的梦想。宝宝十个月大了如何开始智力呢?十个月宝宝的智力开发有什么小窍门吗?开发宝宝的智力,父母的教导肯定是少不了。

此时父母可以跟宝宝一起玩,在游戏中互相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宝宝发展并带给他更多快乐,家长自己也能感受到比干巴巴教学更多的乐趣,亲子之间都能在发现和交流中创造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天伦之乐。

玩具放进去和拿出来

玩具放进去和拿出来

目的:

目的:

培养准确性,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

方法:

方法:

在练习放下和投入的基础上,大人将孩子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放进“百宝箱”里,边做边说“放进去”。然后再一件一件地拿出来,让宝宝模仿。这时,还可以让孩子从一大堆玩具中挑出一具(如让他将小彩球拿出来),可以连续练习几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手、眼、脑的协调发展,还可增强认知能力。

继续识图认物

继续识图认物

目的:

目的:

扩大认识范围,提高认知能力。

方法:

方法:

孩子情绪愉快时,可给他出示一些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动物、水果、人物等图片,边看边指点,使小儿懂得图片的含义。开始认图时,每次只能一张,不能一次看得太多,而且要经过多次复习,孩子确实认识后,才能开始认新的。如,给一张“香蕉”的画片,每次观看时,就需一边指出是“香蕉”,时间长了,就自然地联系起来。

蹒跚学步

蹒跚学步

继续让小儿扶物或扶手站立,幷训练宝宝扶着椅子或推车迈步,可将若干椅子或凳子相距1尺让宝宝学走,也可让宝宝在父母之间学走,距离渐渐加大。父母扶宝宝学走时,先用双手,然后单手领着走。以后可用小棍子各握一头,待宝宝走得较稳时,父母轻轻放手,宝宝以为有人领着棍子,放心地走,渐渐过渡到独自走稳。

继续模仿大人的动作

继续模仿大人的动作

目的:

目的:

观察大人行动,引发孩子模仿行为。

方法:

方法:

小儿在注视大人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一套包括拍手、摇头、身体扭动、挥手、踏脚等动作,并配上儿歌,开始时家长可一样一样地做示范,边做动作,边配儿歌,边教孩子学。孩子看熟和理解后,便会很快模仿和掌握这些动作,学会和做对一种都要给予赞许和表扬。最后将这些动作串在一起,配上儿歌进行表演。从中培养了孩子观察和模仿的能力。根据这种模式,可以按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内容,扩大模仿的范围和能力。

继续训练拇、食指对捏能力目的:

继续训练拇、食指对捏能力

继续训练拇、食指对捏能力

目的:

通过反复训练,促进拇、食手指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方法:

方法:

方法:

婴儿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训练,手的动作灵活了,抓住关键年龄这个有利时机着重练习捏取细小物品的准确性(如小药片、小绿豆、大玉米等),培养捏取的速度,扩大捏取物品的范围,提高捏取动作的熟练程度。每日可训练数次。拇、食指对捏动作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难动作,它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要力求做到精确完美。

宝宝自己打开瓶盖 目的:培养手的灵活性、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宝宝自己打开瓶盖

宝宝自己打开瓶盖

目的:

目的:

培养手的灵活性、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方法: 将一个带盖的塑料瓶放在孩子的面前,大人先示范打开瓶盖,再合上盖子的动作。经小儿注视后,再让他练习只用拇指和食指将瓶盖打开,而后再合上,如此反复练习数次,做对了应给以赞扬。在此基础上,还可练习用塑料套杯,一个接一个套起来。 继续练习认识自己身体部位

方法:

方法:

方法:

将一个带盖的塑料瓶放在孩子的面前,大人先示范打开瓶盖,再合上盖子的动作。经小儿注视后,再让他练习只用拇指和食指将瓶盖打开,而后再合上,如此反复练习数次,做对了应给以赞扬。在此基础上,还可练习用塑料套杯,一个接一个套起来。

继续练习认识自己身体部位

继续练习认识自己身体部位

目的:通过视、听觉和动作的训练,增进协调功能,促进适应能力发展。

方法:参照8 个月时所介绍的方法,家长继续和孩子一起,使孩子能逐步指出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口”和“手”等各个部位。当孩子听到家长的“指令”后,使会指出相应部位。凡能指对一个部位,就应当给予赞扬和鼓励。学习和掌握这一行为模式,往往需要3-4 个月时间,家长要有思想准备,不能操之过急。

继续认物发音

继续认物发音

目的:

目的:

培养小儿理解大人的词意,练习发音。

方法:

方法:

在孩子的床上放置各种玩具,家长叫小儿的名字说“”小丽,你把铜铃给我,你把小汽车给我“等,可连续变换物品的种类,扩大词、物结合的范围。 在小儿情绪愉快的时候,当懂得“爸爸在哪里,妈妈在哪里?”“阿姨在哪里,小朋友在哪里?”之后,可不断扩大询问对象,如“爷爷在哪里,奶奶在哪里?”“挂钟在哪里?”“桌子在哪里?”……。让小孩不但能听懂大人的话,而且会用眼光去追寻或用手指,并模仿发出相应的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