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后面2个行什么读音?话出自《史记·孔子》,请问话中,两个行读什么,
题目详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后面2个行什么读音?
话出自《史记·孔子》,请问话中,两个行读什么,
话出自《史记·孔子》,请问话中,两个行读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看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认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若质疑其观点,最有力的 2020-05-13 …
初一是记很多笔记吗就要上初一了,不知道需不需要笔记本,在课堂上,记不记笔记,记的话,大概需要记多少 2020-06-03 …
话题“乐与悲”要求例中有《岳阳楼记》话题是“乐与悲”,要求例中要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 2020-06-09 …
小红看一本《数学史话》,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16页,这时已看的是没看的页数比是3:4 2020-06-20 …
打开心灵的日记,或许有一个人,一件事,一幕景,一段历史……触动了你生命中最深的印记,那么,试以“印记 2020-11-07 …
小吴同学研究刘知幾和章学诚,准备撰写一篇报告。其选题较为恰当的是[]A.著名的传记史家B.杰出的史学 2020-11-14 …
据《中国科举史话》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状元,除文天祥等少数几个外,大多没有什么出息.如李白、杜甫、曹雪 2020-11-21 …
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 2020-12-22 …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即----------,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有了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 2021-01-20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孔雀东南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