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在障碍物的旁边有一幢小楼DE,在小楼的顶端D处测得障碍物边缘点C的俯角为30°,测得大楼顶端A的仰角为45°(点B,C,E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AB=60m,DE=10m

题目详情
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在障碍物的旁边有一幢小楼DE,在小楼的顶端D处测得障碍物边缘点C的俯角为30°,测得大楼顶端A的仰角为45°(点B,C,E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AB=60m,DE=10m,求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作业帮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作业帮 如图,过点D作DF⊥AB于点F,过点C作CH⊥DF于点H.
则DE=BF=CH=10m,
在直角△ADF中,∵AF=60m-10m=50m,∠ADF=45°,
∴DF=AF=50m.
在直角△CDE中,∵DE=10m,∠DCE=30°,
∴CE=
DE
tan30°
=
10
3
3
=10
3
(m),
∴BC=BE-CE=50-10
3
≈50-17.32≈32.7(m).
答: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约为32.7m.
看了 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因此人们需要A.“格物致  2020-05-16 …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A.格物致知???  2020-06-17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A.格物致知B.发明  2020-07-04 …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A.格物致知B.发  2020-07-08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A.格物致知B.致良知C.知行合一  2020-11-05 …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哥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  2020-11-05 …

北宋至明朝中期,理学不断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物皆有理,格物致知B.纲常伦纪,即为天  2020-11-05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文中的先生提出的理论应该是A.格物致知  2020-11-05 …

北宋至明朝中期,理学不断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物皆有理,格物致知B.纲常伦纪,即  2021-01-12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A.格物致知B.致良知C.知行合一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