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这首词以物写人,故侧重的是词人的品质;答题时,找出描写物的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偃蹇”表现的是青山高耸,傲慢的形象;“天高处”表现的是明月的高洁;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以青山、明月自喻,来表达自己傲岸高洁的形象.(2)本题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此题可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句,从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青山“劝”,明月“听”,很明显,词人将青山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明月与我之间的融洽,性格的相似;而从意境角度,明月高悬的清辉,溪水的清澈渲染出凄清的氛围,与词人被罢官后的孤寂、忧愤相一致.
参考答案:
(1)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2)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鉴赏: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 “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果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 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朱熹路过时,“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但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曰《独游西岩》,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
参考答案:
(1)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2)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鉴赏: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 “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果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 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朱熹路过时,“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但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曰《独游西岩》,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来自 2020-05-13 …
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是() 2020-05-13 …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某国的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层,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 2020-05-13 …
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是() 2020-05-13 …
阅读《西游记》节选,完成下列填空。他们一个个都会些武艺,手脚又活,把长老扯住,顺手牵羊,扑的掼倒在 2020-06-24 …
你读过《西游记》吗?你能为同学们讲一个《西游记》中的小故事吗?《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所描%B如题,你 2020-07-28 …
某班同学去旅游,住旅馆,如果增加一间房那每个房间住6个人,如果减少一间房那每间房住9个人,请问这个 2020-08-04 …
某旅行团为一批游客在新新宾馆预定了一些住房,如果将游客都安排住2人一间,7人没处住;如果安排8人住 2020-08-04 …
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是() 2020-12-22 …
近期网络上出现一个戏说古典名著的帖子,其中:“最无奈的答案”中说:“西游,神仙靠不住!”。根据这一提 202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