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分解,酸性越弱吗?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分解吗?这是普遍的规律吗?如次氯酸比高氯酸的更易分解.对于酸性越弱的
题目详情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分解,酸性越弱吗?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分解吗?这是普遍的规律吗?如次氯酸比高氯酸的更易分解.
对于酸性越弱的理解,能具体解释一下R-O-H原则吗,我不明白R基的正电性越强,O的电子越向R基靠近,但H和O共用的电子不是越向O靠近了吗,氢氧键不是更强更不易电离吗?R O H 三者是在同一直线上吗?
感谢bluepromiser回答者的回答,听后挺有启发的。ROH规则是一个经验规则,书上的说明是氧化数较高的R基的半径较小,夺电子能力较大,氧化数较高时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有效地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质子,而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若O和H间的电子偏向O,是不是和‘‘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这句不符,
另外,对于部分回答者的回答,这里的酸我觉得浓度是稀的,亚硫酸比稀硫酸的氧化性就要强一些,而酸性弱些,也更易分解。不过浓的亚硫酸和浓硫酸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BY THE WAY,亚硫酸可以有浓溶液吗?
ROH的形状是不是和水分子的形状一样是V形,可以这样类比。问为什么水分子里O会和两个H成V形,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分解吗?这是普遍的规律吗?如次氯酸比高氯酸的更易分解.
对于酸性越弱的理解,能具体解释一下R-O-H原则吗,我不明白R基的正电性越强,O的电子越向R基靠近,但H和O共用的电子不是越向O靠近了吗,氢氧键不是更强更不易电离吗?R O H 三者是在同一直线上吗?
感谢bluepromiser回答者的回答,听后挺有启发的。ROH规则是一个经验规则,书上的说明是氧化数较高的R基的半径较小,夺电子能力较大,氧化数较高时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有效地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质子,而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若O和H间的电子偏向O,是不是和‘‘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这句不符,
另外,对于部分回答者的回答,这里的酸我觉得浓度是稀的,亚硫酸比稀硫酸的氧化性就要强一些,而酸性弱些,也更易分解。不过浓的亚硫酸和浓硫酸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BY THE WAY,亚硫酸可以有浓溶液吗?
ROH的形状是不是和水分子的形状一样是V形,可以这样类比。问为什么水分子里O会和两个H成V形,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氧化性越强确实越易分解.同样的还有HMnO4也很容易分解.
你说的ROH原则,我倒是没听说过,不过你的问题我倒是可以给你解答.
对于ROH这个结构来说,R的正电性越强,R-O键的电子对就越偏向于R,导致O-H键的电子对越偏向于O.注意,这个结果会使得羟基-OH更容易电离出H+!因为电离出H+的过程是O-H键异裂(电子对完全给了一个电子使得键断裂)的过程,O-H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
另外,R、O、H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V的形状.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所说的分解是指氧化还原的分解,而不是脱水生成酸酐的分解.
回楼主,“O-H键的电子对偏向于O”与“降低O原子的电子密度”两者并不矛盾.R的正电性降低了O的电子密度,所以O-H键的电子对才会偏向于O(如果O的电子密度过低则会影响其稳定性),但是这种偏离却不足以完全中和R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O虽然有O-H电子对的补充,但是由于R的作用比O-H要强,使得总体效应上O的电子密度还是降低了.
另外,H2SO3并不存在很浓溶液,因为常温下SO2的溶解度不过是1:40.
至于V形的问题,你可以和H2O作类比,把ROH看成H2O中一个H原子被R原子取代后的物质.当然,也可以直接判断.ROH中O是sp3杂化,形成正四面体型的四个杂化轨道,其中两个填充了两对孤电子对,剩下的两个轨道则分别形成了R-O键与O-H键,自然R-O-H就形成了一个V的形状.
你说的ROH原则,我倒是没听说过,不过你的问题我倒是可以给你解答.
对于ROH这个结构来说,R的正电性越强,R-O键的电子对就越偏向于R,导致O-H键的电子对越偏向于O.注意,这个结果会使得羟基-OH更容易电离出H+!因为电离出H+的过程是O-H键异裂(电子对完全给了一个电子使得键断裂)的过程,O-H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
另外,R、O、H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V的形状.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所说的分解是指氧化还原的分解,而不是脱水生成酸酐的分解.
回楼主,“O-H键的电子对偏向于O”与“降低O原子的电子密度”两者并不矛盾.R的正电性降低了O的电子密度,所以O-H键的电子对才会偏向于O(如果O的电子密度过低则会影响其稳定性),但是这种偏离却不足以完全中和R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O虽然有O-H电子对的补充,但是由于R的作用比O-H要强,使得总体效应上O的电子密度还是降低了.
另外,H2SO3并不存在很浓溶液,因为常温下SO2的溶解度不过是1:40.
至于V形的问题,你可以和H2O作类比,把ROH看成H2O中一个H原子被R原子取代后的物质.当然,也可以直接判断.ROH中O是sp3杂化,形成正四面体型的四个杂化轨道,其中两个填充了两对孤电子对,剩下的两个轨道则分别形成了R-O键与O-H键,自然R-O-H就形成了一个V的形状.
看了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3892U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最终变成22286Rn,这些衰变中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分别为 2020-04-05 …
计算:27×3(m次方)3(n次方)×(-9)×3(n的次方+2)x的a次方x三次方=x的2a次方 2020-05-14 …
购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 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句话是对的吗我的资料书上说是错的,因为它说如果从生 2020-05-14 …
植物的次生壁1.次生加厚出来的的部分都是次生壁吗?2.细胞角质化出来的部分是次生壁么?细胞栓质化出 2020-05-15 …
希望小学五年级举行投篮比赛,各班投篮的次数和投中的次数如下5(1)班投篮次数29投中次数24投中次 2020-05-22 …
所有的酸都会导电吗?酸的定义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那是不是所有的酸都能电 2020-05-24 …
二次型化规范型的线性替换是唯一的吗?二次型化规范型的可逆线性替换不是唯一的我觉得这有点矛盾因为,任 2020-06-03 …
二次函数y=-3x^2的图像与二次函数y=3x^2的图像有什么关系?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开口方向 2020-08-03 …
小明一天中测量了5次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分别是:75次,67次,72次,70次,76次.他平均1分 2020-11-22 …
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合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六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