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汤谷”是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汤谷”是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市),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目录[隐藏]
概念
山海经.海外东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
山海经.大荒南经
山海经
尚书.尧典
四库全书
包括地区
周礼
出土陶文以及陶器
民俗节日
山海经特点述图之书
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与东方夷族有关
有两部分组成
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
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
海外东经方国及其地望概念
山海经.海外东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
山海经.大荒南经
山海经
尚书.尧典
四库全书
包括地区
周礼出土陶文以及陶器民俗节日山海经特点
述图之书 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与东方夷族有关 有两部分组成 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类型及其地域分布《尚书》中嵎夷的地望《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海外东经方国及其地望

[编辑本段]概念
汤谷即“旸谷” ,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 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编辑本段]山海经.海外东经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编辑本段]山海经.大荒东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编辑本段]山海经.大荒南经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编辑本段]山海经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编辑本段]尚书.尧典
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
[编辑本段]四库全书
根据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线为界,其北为青州,其南属徐州淮夷,那时胶东半岛尚属于海岛.因此嵎夷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日照、青岛等地区,而东部沿海只有日照和青岛地区. 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
[编辑本段]包括地区
古时的琅琊包括临沂、日照、青岛和潍坊的部分地区.但日照似乎与太阳崇拜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日照在大汶口时期和龙山时期有当时最大的都城凌阳河、段家河、两城和尧王城古国,夏代为九夷之一,商代称人方,属青州姑幕国.春秋时属莒国,赢姓少昊、伯益之后.《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之后”.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编辑本段]周礼
日照在西周时属青州.《周礼》曰:“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在秦时属琅琊,汉代为海曲,取其海隅之意.在宋时设日照镇,明嘉靖《青州府志》载:“以濒海日出处故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3年)《日照县志》载:“日出初光先照”.随后,元、明、清皆因之.
[编辑本段]出土陶文以及陶器
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 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 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编辑本段]民俗节日
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1992年,日照人自己作词谱曲,由著名歌唱家范淋淋演唱的获得全国新歌比赛大奖,被中央电视台选项为每周一歌."
[编辑本段]山海经特点
《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 (中国先秦史论坛) 《山海经》其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font>{工虫}々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虹虹,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 ”.“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7)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有两部分组成
顾诘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径》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9)在“ 《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编辑本段]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陇海铁路以北.行政区划包括临沂、日照两市和江苏东北角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现在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龙山文化遗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 尧王城类型也称两城类型.张学海(11)在《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一文中指出:“莒地龙山文化属两城类型.该类型的范围大体在沂蒙山东南,尼山以东,以鲁东南地区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包鲁东胶州、崂山、青岛市区等地,南含江苏淮北东部地区,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方类型之一.除莒地的四个龙山聚落群以外,尚有临沂东部沂沭河中游群,临沂西部、费县东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东部、临沂北境、莒县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苍山南半部、枣庄东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胶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东的胶州东北部、青岛市区尚有少数遗址,不足10处,未作群体对待;南面的临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苏赣榆、东海、新沂也应有两三个小群,总计达11个聚落群,仅山东境内就有遗址450处以上,占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因此,龙山文化尧王城(两城)类型的分布区域为南起江苏灌云县,北到山东青岛市的东部沿海一带.而这一带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区,比如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段家河遗址、东海峪遗址、另外还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遗址如凌阳河遗址和丹土遗址.因此日照地区是尧王城类型中的重点区域.
[编辑本段]《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据《尚书.尧典》,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而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尚书.禹贡》又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浮于淮泗,达于河(荷)”.历史上有人认为日照属于徐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沂河流域属徐州无疑,但日照地区在沭河以东,似乎不属于徐州.因为徐州之民在《禹贡》中被称为淮夷,历史上也曾称为“徐夷”.如果日照属于徐州,则日照先民应为淮夷或徐夷,显然与历史记载不符.日照地区在历史上和传说中从来没有淮夷或徐夷的记载. 根据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12),日照地区应属于青州.图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线为界,其北为青州,其南属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区. 嵎夷的北部边界大约在青岛市区一带,附近的胶州市三里河曾经是古莒国的国都—介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山东地区四个地理单元中,华北平原与胶莱平原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胶东丘陵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在龙山文化时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属淮河和济水两个水系,两个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胶东地区,由于胶莱平原古代为海洋、河湖、沼泽地带,影响着胶东地区与山东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点”.胶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为杨家圏类型.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时期尚为海洋或沼泽之地的胶莱平原阻断了鲁东南与胶东丘陵地区的联系.尧王城类型为《禹贡》中的嵎夷,而杨家圏类型为《禹贡》中的莱夷,所以青岛市区一带成为尧王城类型的东北部边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达江苏灌云县及其周边地区.考古结果证明,鲁东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延伸到连云港市的灌云县.《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东夷源流史》中认为郁州(江苏连云港附近云台山,古称郁州)大部分为郁夷(嵎夷)人所居.这就是说,隅夷的南部边界在江苏灌云县一带.这不但与禹贡九州图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结果的佐证.而这一疆域内的文化恰恰就是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