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城的“家底”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城的“家底”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小题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
| 小题1: |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城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问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 2020-05-01 …
如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53-54题.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A.南 2020-05-14 …
读“东北地区沼泽主要分布图”,回答问题。(1)东北地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减小)。试分 2020-05-16 …
读“东北地区沼泽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地区沼泽面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减少)。试分析形 2020-05-16 …
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是()A、汛期由南向北逐渐变长B、冰期由南向北逐渐变长C、流量由北向 2020-06-21 …
一般来说,南、北半球的气温()A.从南向北逐渐降低B.从北向南逐渐降低C.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降低 2020-07-13 …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D 2020-07-22 …
福建省秋季降水量分布规律是()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减少B、从南向北逐渐减少C、从东南沿海向西 2020-11-21 …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 2020-11-26 …
读图1、图2,完成14~18题.福建省秋季降水量分布规律是()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减少B.从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