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
(12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2分)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2分)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2分)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分)
(1)地理气候因素(2分)
(2)禹(2分);都江堰(2分);李冰父子(2分)
(3)仁政(2分)
(4)铁农具(器)和牛耕的推广(2分)
8年纪.凸透镜的焦距为f,将一个物品从5f处逐渐移动到透镜1.5f处,在此过程中物体和它的像的距离 2020-04-26 …
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焦点时,像的大小将逐渐变? 2020-05-16 …
求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具体意思!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 2020-06-14 …
为什么在近处看山高,到远处看山就低孩子今天问我:为什么在近处看山很高,到了远处山就有一个手指高了. 2020-06-15 …
有赏!某同学用了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实验.将一枝花从离透镜30厘米处逐渐移向20某同学用了 2020-06-26 …
如图所示,自重不计的横梁的一端用绞链固定在墙壁上的A点.另一端B点处用绳悬挂在墙壁上的C点,当重为 2020-07-11 …
请问有谁知道《逐臭之夫》的译文《逐臭之夫》是选自《吕氏春秋.遇合》的。 2020-07-29 …
化学平衡移动特殊处理问题:2A(g)=B(g)我们老师说当恒温衡容如果问平衡移动则用“勒夏原理”如果 2020-10-31 …
在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用橡皮膜封住,从另一端开口处逐渐往管 2020-11-04 …
将下列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相关问题之后:(1)涡虫比珊瑚虫高等之处:.(2)蛔虫比涡虫高等之处:.( 2020-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