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小题。敬佩孔尚任的胆识和勇气,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来写《桃花扇》;同时也庆幸他的智慧和理性,选择了一个文网尚未密布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小题。

  敬佩孔尚任的胆识和勇气,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来写《桃花扇》;同时也庆幸他的智慧和理性,选择了一个文网尚未密布的宽松时期,使这部触犯清廷的剧作未遭查禁,不能不说是幸运。

  时值清初,新朝始建,八旗铁骑正在南征西剿,用武力统一中国。康熙是一位深懂镇压和怀柔之术的君主,血腥屠杀之后需要安抚民心,休养生息,优待汉官,收买文人。他到南京拜谒明孝陵,到曲阜祭孔,开设博学鸿儒科,请明遗民出来做官,孔尚任是他亲自褒奖、破格任命的。康熙对《桃花扇》采取宽容态度,并不是他的大度,而是征服人心的策略需要,等江山坐稳再大兴文字狱来收拾你们这帮文人。几年后,就发生了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文字招祸,株连甚广,戴名世被砍了头。所谓康乾盛世,文字狱不断,无数人头落地。

  孔尚任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作为明遗民的屈辱,文人失去灵魂栖息地的悲哀,这种无法排遣的胸中块垒、精神苦痛、一腔郁闷,他必需倾吐,必需喷发,于是选择了用戏曲来演绎一部传奇。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他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只能压抑住感情,用“ 曲笔 ”来表达。《桃花扇》中写南明的腐败、马阮的弄权、武将的内讧,清朝统治者是可以接受的。写到史可法时,只能避开扬州血战、清军屠城十日,而以《沉江》略昭史公节操,草草收场。

  不能正面歌颂抗清的英雄,也不能正面批判和谴责降清的文人。《桃花扇》的结尾,没有写侯方域降清应试得中副榜,让他拖着辫子、穿着清朝的服装来与李香君见面,是中庸的选择,让侯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不将侯的变节进行暴露和鞭挞,则彰显不出香君与之决绝的刚烈,削弱了悲剧的力量,降低了剧本应达到的历史高度。作者不能直写的苦衷,在《余韵》一折中通过徐青君口中说出:“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这“出山”的“俊杰”中便有侯方域。

  《桃花扇》是孔尚任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悲情之作。在读剧本时,感到他那种难以抑止的悲情无处不在,充溢在故事中、情节中、词曲中。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时时在打动着、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曲虽终而意未尽,是一曲把沧桑感抒发到极致、伤心千古的绝唱!此剧在当时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台下观众为之感动,不要说当时的故臣遗老“感慨涕零”,我们今天读此剧、听此曲也会潸然泪下。

  孔尚任写成《桃花扇》不到半年,就罢官回家,是对他的惩处和警告。长期有一种说法,说孔尚任不擅音律,不精于戏曲排场,《桃花扇》不像《牡丹亭》、《长生殿》由艺人不断在舞台上热演,而留下名唱名曲和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许多经典折子戏。其实《桃花扇》在结构、排场、编剧技巧、唱词曲牌的音韵平仄,孔尚任都是内行里手,决不逊于《长生殿》。《桃花扇》开始演出时曾经盛况空前,“岁无虚日”,为什么后来绝迹舞台?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文网密布,大兴文字狱,《桃花扇》这样写明朝亡国之痛,招民族之魂的戏,虽尚未见记载,肯定是在禁演之列。

  如今,《桃花扇》还在演出,秦淮河还在流淌,讲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和气节。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时所运用的“曲笔”的一项是

[  ]

A.

避开扬州血战、清军屠城十日,而以《沉江》略昭史公节操,草草收场。

B.

没有写侯方域降清应试得中副榜,让他拖着辫子、穿着清朝的服装来与李香君见面。

C.

削弱了《桃花扇》这一悲剧的力量,降低了它本来应达到的历史高度。

D.

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桃花扇》没有被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查禁的原因是当时文网尚未密布,统治者对文人的统治还算宽松。

B.

出于征服人心的策略需要,康熙大帝对孔尚任的《桃花扇》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C.

《桃花扇》在当时的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感动了包括故臣遗老在内的许多观众。

D.

《桃花扇》开始演出时盛况空前,但后来却绝迹舞台,原因可能是被清统治者禁止演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康熙皇帝亲自褒奖、破格任命孔尚任,是因为他在血腥屠杀之后需要安抚民心,收买文人。

B.

《桃花扇》是孔尚任呕心沥血之作,是伤心千古的绝唱,直至今天,仍然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C.

《桃花扇》不像《牡丹亭》《长生殿》那样热演不衰,原因可能是它在艺术技巧等方面比不上《牡丹亭》《长生殿》。

D.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目的是抒发他作为明朝移民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1.C;2.D;3.C;
解析:
(1) 这项是孔尚任采用“曲笔”对作品的影响,答非所问。 (2) “可能是”表述有误,原文有“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