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小题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小题1: ![]() |
(1)①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②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是虚写),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实写);③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④“黄牛峡静滩声转”是听觉,“白马江寒树影稀”是视觉。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惜别之情。④尾联出句写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表现了对友人的勉励,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
看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问“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方圆四十余里”又是什么意思?“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方圆四十余 2020-04-07 …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A.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 2020-06-2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 2020-07-02 …
神奇的纬度-------37°N北纬三十七度,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纬度”.在地球上,大约 2020-07-03 …
1945年8月,毛泽东毅然赴陪都,其弥天大勇感动陪都各界.共产党求民主和平、国民党谋独裁内战的是非 2020-07-11 …
1945年8月,毛泽东毅然赴陪都,其弥天大勇感动陪都各界。共产党求民主和平、国民党谋独裁内战的是非 2020-07-11 …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以东、西、南、 2020-07-2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 2020-11-02 …
科学解释黄金比例黄金比例为什么那么神?连环境最适宜温度都是体温的黄金比例我个人的理解是,凡是十进制的 2020-11-24 …
月亮每天升起的位置不一样这几天我都在看月亮,虽然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但是这连续五天发现月亮升起的位置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