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战国论明李贽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下面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知刘子政之也  陋:浅薄
B. 则有劳于家大矣  厥:其,这个
C. 当西汉之末      造:时期
D. 而不知战国之    宜:应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 夫五霸何独盛于春秋也   苟天下之大
B. 而其实父母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C. 徒知羡三王盛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 区区褒贬,足及齿       其间旦暮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 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 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 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4)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5)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②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项“而不知战国之宜”,对“宜”的解释错误,从这句的上句“徒知羡三王之盛”具体语境来看,“宜”与“盛”相对应,故应为“适宜”.所以,应选D.
(2)A两个“以”都翻译“凭”,介词;B 第一个“则”,副词,“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何”,哪里,怎么;第二个“何”,什么.所以,选A.
(3)C项“宋代曾巩”有误,原文“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故是刘向的观点.
(4)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辨别句式来判断.本题的关键词:虚词“者”、“焉”;介词“于是”;名词“周”、“晋氏”、“诸侯”
(5)①翻译时要注意的关键词和句式:“春秋之治”的“治”,作名词,“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明”译为“明显,显然”;
②翻译时要注意的关键词和句式:“安…哉”固定句式,“怎能…呢!”;“致”译为“招致”;“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状语后置句,“于千里之外致谋臣策士”,译为“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人”

答案
(1)D
(2)A
(3)C
(4)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心 图 混 一/如 齐 宣之 所 欲 为 者 焉/晋 氏 为 三/吕 氏 为 田/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6处停顿,错1到2处扣1分,错3处扣2分,错4处以上扣3分)
(5)①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
②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人呢!

参考译文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国了,就自然有战国时期的治道谋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道理必然如此.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何况夏禹、商汤、周用文王武干更古的时代呢!
    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先后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事.五霸为什么唯独在春秋时期强盛呢?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天子不能掌握政治军事大权,来指挥诸侯各国,所以诸侯当中有不服从王室命令的国家,诸侯当中的大小首领方伯、连帅,就率领诸侯当中的其他国家去讨伐他,„起尊奉周天子,使诸侯同盟协调一致,然后天下的形势又趋于联合统一.这好比父母患病在床,不能做事,儿女辈互相争斗,没有谁能够禁止,这时其中有一个贤能的儿子白告奋勇担任家庭的主持者,于是代行父母的权力.因此他在名义上是其他人的兄弟,但实际上却像他们的父母一一样.虽然似乎侵夺了父母的权力,但实际上,父母依靠他得到了安宁,兄弟依靠他而能够和睦,左右僮仆等人依靠他能各安其位,各执其事,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功劳很大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就是第一个承担这种事的人.从此,五霸一个接一个地兴起,互相接替着称霸,拱卫辅佐周王室,率领诸侯作周王朝的屏障.如俗话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朝仍能延续到二百四十年,这都是管 仲的功劳,五霸的业绩啊.诸侯当中又有不能像春秋五霸那样建立霸业的,于是就一心想吞并用室,统一天下,如战国时齐宣王想要做的那样.晋国的卿大夫把晋国分为赵、韩、魏三国,吕氏的齐国也被田氏所取代,诸侯中也没有谁能纠正这种事情.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和有计策的士人呢!其发展趋势是不到全国统一时,一定不会终止.
    刘子政处于西汉末期,痛感王室即将毁灭,只晓得羡慕禹、汤、文、武往古的盛世,而不懂得战国的时宜,他的见解本来就已经乖僻.那鲍彪、吴师道两人生于宋末和元末,胸中充满着儒家教条,两耳听到的都是仁义之道,他们对《战国策》的褒贬,不值得一提.而曾子固倒是很自负,声称自己的文章都是本于儒家《六经》,反而讥刺刘向被流俗的见解所迷惑,不能坚持自己尊王贱霸的观点,邪说应当纠正,他也不知道《六经》为何物,而只会窃取《春秋》褒“王道”、贬“霸道”的滥条来衡量世人,那么拿他跟鲍彪和吴师道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想去澳大利亚读书我中专没毕业英语比较差只过了1级我爸是开公司的--资金上没什么问题这几天在联系那里  2020-05-13 …

关于一道文言文语文题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策之不以其道的策用法——意义——2:域民不  2020-06-08 …

把下面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1.读书有三道2.把下面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1.读书有三道2.天才3.学习的  2020-06-17 …

求《阳光是一种语言》赏析.《阳光是一种语言》阅读赏析,1.读完全文,请举例说明,阳光是一种怎样的语  2020-06-30 …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去国怀乡,忧谗  2020-07-02 …

本人历史不是很好,十一又留了卷纸,1.中国古代史上的谏议制度()A.能有效限制皇权B.能有效限制相权  2020-11-23 …

文言文阅读(18分)(甲)课外文言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  2020-11-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  2020-12-01 …

修改病句1书记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小而言之,读书不但能提升自我,而且可以增长知识.3大而言之  2020-12-04 …

按要求写名言1、有关读书的名言2、有关友谊的名言3、有关惜时的名言4、有关坚持的名言  2021-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