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不读《老子》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春秋,在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时代,人们简朴,高尚,讲规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却是个政治失败的年代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读《老子》 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春秋,在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时代,人们简朴,高尚,讲规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却是个政治失败的年代,礼崩乐坏,王令不行,大小诸侯僭礼越分,战争连绵,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载很少,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批有知识的人,主张各异,却有一样共识,便是社会状态糟透了,必须改变。 孔子和老子都是极富同情心,关心人民的人,但他们的社会设计几乎相反。孔子提倡有道德的个人生活和完美的社会秩序,老子对此摇头,特别是对后者。他认为人无法被自外约束,社会本身就是失败,正如秩序本身就是混乱之因,在老子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散社会,或把社会限制在最小规模上。 《老子》一书,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的思想汇编,尽管成书于何时及何人之手,尚无定论。以前我们见到的读本,都曾经后人陆续附益修饰,感谢考古学家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了几种更接近原貌的文本。 从《老子》书来看,悲观的老子,提倡的方法是从文明后退。在他看来,人们为利益而纷争,是任何制度也解决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消灭利益,无可争,则民不争,无可盗,则民不盗,每一个人都穷得要死,天下就天平了。 按老子的意见,文明的进程,是大道被破坏的过程。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真希望孔子见到这样的主张),仁义礼智,不是挽回美好社会的通途,倒是失败的路标。老子的见解,是从原路退回,他的实际主张,从社会和个人方面,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统治者要临天下以虚静,提倡任何事情,都会使人竞争,所以要无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老子》里有惊心动魄的话:“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民也。夫民之难治,以其智也。”需要为老子辩护的,是他的愚民主张,和后世施行的,并不一致。老子倡愚民,不是为了举天下而奉一人,而是要君民同归于简。但不管怎么说,他也确实为愚民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邦寡民,如同原始部落。可惜考古学的发现,使我们知道,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很悲惨,活不多久,就遍体鳞伤地过世了,老子想象的“甘其食美其服”的快乐,那时的人,并没享受到,不然,人类怎么会有迈向文明的兴趣呢? 老子的第二种实际主张,是个人的自修(这一点后来被庄子发挥了),使弱者以弱自存。他说,众人都兴高采烈,我独在一边发呆,众人都聪明伶俐,我独在一边发傻,这才叫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这才是 被褐怀玉 。对眼前混乱的世界,什么也不要做,不要勉强,不要为天下先,也不要故示人以别,你们忙你们的,我则“居以须复”,走着瞧,——不,是坐着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富有哲人气质。他有出色的抽象能力来建立一个概念系统。简化到最后,他得到了“无”。老子的哲学趣味,是忽略现象界,使万物混一为抽象的有,继而自毁形态,变成无,也就是大道所出的地方。老子厌恶事之多端,他采取了一种被后世恭维为辩证法的方法,把现象简化为两端,再把两端绕过来,使之相遇,这也就是人们常引用他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曲则全,枉则直,福祸相倚相伏,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等等一系列格言。这是非常漂亮、也很容易掌握的方法,想象一下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不得不对老子佩服了。如果后人仍然满足这种封闭的、过于简化的、在哲学上毕竟幼稚的方法论,那是后人的没出息。 老子对后世的另一大影响,是他的反智主义。“美与恶,相去几何?”分别万物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 他自信地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出门而坐知天下事,因为那些事都能推想而来,没什么值得亲临的。好学者是二等人,忙于增加自己的知识,一等人的目的,是减少自己的知识,最后达到绝学无忧的美好状态。万一不幸,知道了些什么,也不要说给别人听,因为一开口便是无知,不说话才是真知。 老子是出色的智者,但他当不能料到,后世竟以他的主张,为不求上进的借口。他的智慧,后人没有用来启迪自己的心智,反倒用来辩护自己的懒惰。一本《老子》书,不过几千言,文字也漂亮,但你并不用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你我心中。何况,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小题2:解释“衣褐怀玉”的含义。(2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治天下要绝智弃辩,自治则要寡闻以守中”?(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5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C E 小题2: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1分)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1分) 小题3:仁义礼智这些虚假的道德文明违背自然本性,扰乱人的心性,从而带来利益的纷争,是带来混乱的原因。(1分)因此统治者治理天下要摈弃这些,才能使社会返璞归真,无为而治。(1分)而个人的修养也要摈弃这些,使人心超越功利、狭隘、庸俗,复归清静自然。(1分) 小题4:这句话形象含蓄地概括了本文阐述的老子的思想。(1分)对于治理天下,老子提倡从文明后退,因此要愚民,“君民同归于简” 摒弃仁义礼智这些后天学习所带来的束缚,所以毋需读书增智;(2分)个人修养上,老子强调“使弱者以弱生存”的法则,提倡反智主义,认为绝学无忧才是最佳状态,所以毋需读书。(2分) |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
看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不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读对联,写行业 (问题在下面)1.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2.其来有远客,且住为嘉宾.( ) 2020-05-16 …
眼界读书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眼界读书第3 2020-05-17 …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漂亮——()悄悄——()2、阅读秋天来临了秋天来临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在大 2020-06-26 …
写一首我眼中的秋天的小诗(帮帮忙啦)我眼中的秋天(明天就要交咯,帮帮我)谢谢! 2020-06-26 …
清代学者袁枚谈读书:“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末代吕祖谦说目已读史书的方法是:“观史如身 2020-06-27 …
秋的气魄阅读答案19:作者在第①段中写道“提起秋,人们马上联想到红叶”,作者认为红叶是秋天的标志吗 2020-07-06 …
刘鄂在《老残游记》中这样描写眼睛:“秋如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银里养着两丸墨水银…”眼睛是获得外 2020-07-08 …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2020-07-1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秋的气魄日丰岛与志雄陈德文译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 2020-11-24 …
诗人眼中的春夏秋冬(12.0119:00之前)加金币诗人眼中的春诗人眼中的夏诗人眼中的秋诗人眼中的冬 2020-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