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 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 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 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 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 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 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 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B.乐嬉游而 拘检                惮:害怕

C.日使之 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 其顽鄙            肆:放纵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 习起         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         ②而余亦悔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 生意萧索     ②风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 不知导之以礼     ②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5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5.A

16.C

17.B

18.(1)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

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方法有利用课内知识迁移、成语意思迁移,并结合文本的语境来解决此类问题。A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来自文章第一段的开头,其前面有一句“其栽培涵养之方”,可见此句讲的是教导之法,联系语境,如果此处把“诱”解释为“引诱”就不合语境,“引诱”是贬义词,所以此处的“诱”应解释为“引导”。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有关系,所以辨析的时候可结合这两点来区别。C项“则”位置相同,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 助词 “ 的
” ,第二个是近指代词 ,这些; 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第二个“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 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递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应先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在第一段,原句是“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与选项一致;题中,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文中的原句是“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这句话是说 他们这些人不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C项在第二段,原句是“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与选项一致。D项在第三段,原句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与选项一致。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凡此”,所有这些;“所以”,用来……的方法(古今意义);“调理”,调教;“潜消”,暗中消除。第(2)句中的“辄”,总是;“因”,因为;“绳墨”,规矩;“庶”,希望。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  2020-05-15 …

求语文版《秋水》《捕蛇者说》《鱼我所欲也》《论语十则》课文的文下注释注意是注释,不要给我原文,翻译  2020-05-16 …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译成白话文是  2020-05-2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下列各题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  2020-07-03 …

那位仁兄文采好的帮忙解释下!1: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2:得一日闲无量福做千年调笑人痴  2020-07-05 …

晋代张氵甚对《愚公移山》的注文晋代张氵甚对《愚公移山》的注文的翻译有吗,最好加原文顺便问一下“氵甚  2020-07-16 …

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  2020-11-07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麦  2020-11-08 …

有学者评价先秦儒家的最大贡献是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下列属于儒家留下的文化价值是()A.真实、  2020-12-01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阅读下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