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请赏析课文《孤独的收割人》,启动发散思维,整体把握诗意,仔细品味诗句,作出准确判断与选择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

题目详情

请赏析课文《孤独的收割人》,启动发散思维,整体把握诗意,仔细品味诗句,作出准确判断与选择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她时而停下,又轻轻走过,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1.对《孤独的收割人》诗段、诗句与词语的理解, 不确切 的一项是

[  ]

A.第1节,以祈使句“你看!……”开头,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收获庄稼的氛围,塑造了一位姑娘的形象。诗中的“独自”,直接照应了标题上的“孤独”;诗中的“好不凄凉”,更反衬出她的“孤独”。

B.第2节,先抑后扬,以“荒凉”与“疲惫”起笔,以“暖人心房”与“唤醒春光”与之鲜明对照;再以夜莺、杜鹃来烘托,多种艺术手法交织在一起,共同刻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象:姑娘的歌声给人美感享受,以至“动人心房”。

C.第3节,诗人发挥想象,多侧面地猜测歌唱的缘由:或哀伤不幸往事,或悲悼古代战场,或叙述现实苦痛,或叹息未来渺茫……无论诗人的何种猜测,都为读者开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D.第4节,紧承3节,且反照2节,诗人的思绪又收回到姑娘身上——写她永无尽头的歌,写她收割的动作,写诗人的登高……但人去歌常驻,诗人的心灵仍在震颤。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A.华兹华斯被誉为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他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曾多次到苏格兰旅游,广泛接触大自然与乡村风土人情,这首诗,就是旅游收获之一。

B.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世界上浪漫主义诗歌的诞生。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并开创了新的风格,对雪莱、拜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孤独的收割人》,就体现了他的创作原则。

C.诗人善于设置悬念和运用衬托手法,激活读者的阅读兴味,加深读后印象。“孤独的收割人”究竟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诗篇未作回答,留给读者去思考;姑娘唱得怎样?诗篇未作正面描写,只用夜莺和杜鹃的啼啭来衬托歌声的美妙。

D.译诗富有结构美与旋律美——全诗4节,每节8行,且韵脚相同(押 ang 韵),犹如流水淙淙,给人美感享受。译诗,也折射出原诗的一些特色,如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以人文为本,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D;B
提示:
  1.本项的表述有两处陷入了误区:其一,诗人的思绪始终围绕在姑娘身上,因而说“又收回到姑娘身上”,着实与文意相悖;其二“人去歌常驻”,什么人?诗人自己还是姑娘?概念模糊。   2.本项关于“宣告了世界上浪漫主义诗歌的诞生”的评价言过其实——中国古代的屈原,不就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