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3)钟子期必得之( )
(4)乃援琴而鼓之( )
(5)钟子期辄穷其趣( )
(6)吾于何逃声哉(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伯牙是传说中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琴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5.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在作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佳句后,又作了几句诗题在后面,诗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其中的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达了作者在完成艺术创作后,对读者怀有怎样的期待心理?
请略加阐述。
1(1)擅长 (2)好 (3)领会 (4)拿,拿过来 (5)穷尽 (6)逃避
2你听琴时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示例:表现出作者希望得到读者的肯定与赞赏,希望能与读诗的人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张伯伯上山每分钟走35米,下山每分钟走60米,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020-04-25 …
李伯伯上山一共走了900米,18分到达山顶,下山沿路返回用了12分,求李伯伯上下山平均速度 2020-04-25 …
李伯伯去爬山,上山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沿路返回仅用了2时,求李伯伯下山的速度(关 2020-04-25 …
在一次登山活动中,李晶上山时平均每分钟走50m,18分钟到达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平均每分钟走75 2020-05-24 …
在一次登山活动中,李晶上山时平均每分钟走50m,18分钟到达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平均每分钟走75 2020-05-24 …
新手提问要解析,以后我常问!某人登山,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 2020-06-12 …
在一次登上活动中,刘叔叔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33分钟到达山顶,然后沿原路下山,每分钟走75米.( 2020-06-13 …
小明爬一座山,上山时用了24分钟,下山时用了18分钟,下山比上山每分钟多行24米,上山小明爬一座山 2020-07-19 …
1.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平均 2020-11-13 …
高山流水古文注释和关羽刮骨疗毒的注释高山流水原文: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高山 202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