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哲学家的文化心态王锟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哲学家的文化心态
王锟
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②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
③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
④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
(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
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
C.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
D.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
E.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同终始,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
(2)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___
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B.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3)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
(4)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
哲学家的文化心态
王锟
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②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
③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
④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
(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
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
C.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
D.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
E.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同终始,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
(2)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___
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B.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3)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
(4)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项不是吴森的说法,根据原文“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可知,是作者根据吴森观点引申出的说法.B项根据原文“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可知,“不能区分”绝对化.D项“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错,不符合“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的观点.
(2)D项带有“探究型”倾向(补充示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他为“关怀型”倾向(补充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根据文中信息“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可知,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根据文中信息“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可知,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
(4)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文中主要涉及“关怀型哲学”“探究型哲学”两种哲学心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中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浑然一体(融为一体).这符合关怀型哲学的特点.
答案:
(1)CE
(2)D
(3)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
(4)这是关怀的文化心态(哲学心态).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浑然一体(融为一体).
(2)D项带有“探究型”倾向(补充示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他为“关怀型”倾向(补充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根据文中信息“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可知,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根据文中信息“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可知,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
(4)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文中主要涉及“关怀型哲学”“探究型哲学”两种哲学心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中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浑然一体(融为一体).这符合关怀型哲学的特点.
答案:
(1)CE
(2)D
(3)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
(4)这是关怀的文化心态(哲学心态).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浑然一体(融为一体).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类灭绝后,谁将是地球的下一个统治者?地球的下一任统治者会是谁呢?机器人?外星人?老鼠?小强?论文 2020-05-1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B.杨绛 2020-06-07 …
求《尔辈亦鹰犬》译文.原文如下: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读书.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 2020-06-15 …
台阶是一篇什么文体台阶是一篇(文体),作者.本文的主人公是,他是忠厚老实的农民.老王的作者是,现代 2020-07-0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 2020-07-23 …
中国汉代历史学家都有谁?国内外著名的国学家?请问下谁知道1.中国著名的汉代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都有谁?( 2020-11-13 …
儒家文化(1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问 2020-11-23 …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1.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2.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3.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 2020-12-2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手写文明”与心灵净化大约十多年前,中国文坛在王蒙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一阵作家 2021-01-15 …
二、(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作家与知识的关系摩罗大约二十年前,著名作家王蒙先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