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高启则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描写草场门西边的石头城的诗句
题目详情
高启则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描写草场门西边的石头城的诗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
1.高启:元末明初著明文学家.
2.钟山句:钟山即紫金山.
3.欲破句:本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
4.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5.城南台:即雨花台.
6.坐觉:自然而觉.
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8.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9.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10.萧萧:冷落,凄清.
11.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从事.
12.我幸句:圣人,指朱元璋.
[评析]: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
1.高启:元末明初著明文学家.
2.钟山句:钟山即紫金山.
3.欲破句:本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
4.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5.城南台:即雨花台.
6.坐觉:自然而觉.
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8.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9.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10.萧萧:冷落,凄清.
11.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从事.
12.我幸句:圣人,指朱元璋.
[评析]: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看了高启则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五一”假期,小林和爸爸一起去登花果山,小林用了10min登上了山顶,爸爸用了20min登上了山顶 2020-05-14 …
杜甫~登高诗句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是什么?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三国周郎赤壁 2020-05-17 …
遥知兄弟登高处句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式.一定要文 2020-06-03 …
甲、乙两人相约周末登花果山,甲、乙两人距地面的高度y(米)与登山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2020-06-12 …
例生命就是振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你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2020-06-18 …
<落花>朱淑贞的鉴赏,赏析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落翠台.我要找对 2020-07-03 …
<<雪花>>雪花是小天使扯着枕头抖落下来的鹅毛撒得满地都是雪花是天空妈妈租给大地的棉絮好让它做温暖 2020-07-10 …
杜莆<登高>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儿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2020-07-24 …
你是怎样理解”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的<<养花>>的一课中最后一句”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你是怎么理解 2020-12-10 …
欣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本诗前两句赞美了1,(),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