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怎么测鱼塘水的PH含氨量含氮量含氧量亚硝酸根含量以及怎么降低河泥有机物酵解产生的沼气(目的是增加含氧量)

题目详情
怎么测鱼塘水的PH 含氨量 含氮量 含氧量 亚硝酸根含量
以及怎么降低河泥有机物酵解产生的沼气(目的是增加含氧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泛池  
  1.1 病因 主要是由水中缺氧引起的.
  1.2 症状 池鱼因缺氧而群集水面,吞吸空气,称之为浮头.当水中溶氧降到1mg/L时,青鱼、草鱼、鲢、鳙、鳊等就开始浮头.如持续一定时间,水中含氧量持续降低,鱼类就会窒息死亡.
  1.3 预防措施 (1)保持底泥在适当的厚度(15cm),防止底泥过多而大量耗氧;(2)天气闷热时,应减少投饵量或停食;(3)防止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消毒,而杀死大量的浮游植物;(4)保持适当的放养密度;(5)经常使用“活性酵素”每667³ (亩)2~3㎏以改善水质.
  1.4 治疗方法 (1)发生浮头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增氧;(2)全池泼洒增氧灵.
  2 气泡病 
  2.1 病因 由于水生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或大量空气溶入水中可引起溶氧和氮气过饱和,当氧过饱和度达150%以上时,就可产生气泡病;当氮气饱和度达153%~161%时也可引起气泡病.气体通过鳃进入血液,血液中过剩气体在鱼体内减压游离而形成气泡.
  2.2 症状 病鱼肠道和体内组织中有气泡,目检鳍条、鳃丝等组织内含有较多气泡.血液中的气泡称为血栓或栓子,阻碍血液的流动造成组织缺氧.患病鱼浮于水面,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如不急救会引起死亡.
  2.3 预防措施 (1)不投施未经发酵的粪肥;(2)勿使浮游植物繁殖过量;(3)勿大量增氧搅拌使空气过多溶于水中.
  2.4 治疗方法 发生气泡病时,应及时加注清水,同时排除部分池水,病情严重者,全池泼洒“底净”,并迅速开动增氧机曝气.
  3 微囊藻水体中毒
  3.1 病因 鱼池进入高温季节后,微囊藻为主的有害藻类容易滋生泛滥,形成高密度群体(俗称“水华”),活体微囊藻或死亡后藻体都能分泌和分解毒素(一种多肽)使鱼中毒.微囊藻大量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连续高温而水质呈碱性;二是水体含氮量高而缺磷.因此,高温期间应谨慎施用生石灰或用“富氯”杀菌防病兼杀藻,以免池水pH值过高形成“水华”.
  3.2 预防措施 放养鱼苗前曝晒池塘,彻底清塘除野,消除有害藻类,可有效预防微囊藻等有害藻类滋生泛滥.
  3.3 治疗方法 全池泼洒“溶藻素”,用量为:幼虾0.0.3 mg/L;中虾以上0.0.8mg/L;贝类0.0.5 mg/L;鱼类0.0.5 mg/L,使用后注意观察,防止缺氧.
  4 氨中毒
  4.1 病因 池水中总氨氮是由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 (NH4+)组成,非离子氨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而离子态铵是无害的.NH3和NH4+之间的平衡是由pH和温度决定的,有毒的NH3随着pH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另外,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或水污染,NH3浓度也会升高.
  4.2 症状 出现氨中毒后,分子氨会与氧原子在血红蛋白上进行竞争抑制,从而造成鱼类组织缺氧,同时造成鱼类血液中NH3含量增高,出现神经中毒症状,严重者因缺氧而死亡.在晴天下午,鱼类浮头,聚集在增氧机周围,游动缓慢,鳃丝呈紫红色.
  4.3 预防 经常使用“底净”每667m² 2.5kg,或“活水素”300~500g.
  4.4 防治方法 (1)有条件的地方换水1/3.(2)可用“降氨灵”每667m³500 g泼洒,同时使用活性酵素每 667m³2~3kg.
  5 亚硝酸盐中毒症
  5.1 病因 亚硝酸盐对鱼的毒害是因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引起的,亚硝酸盐促使血液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一般称之为“褐血病”.水中亚硝酸根浓度达到0.1 mg/L,即可引发褐血病.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一般与氨浓度呈正相关,池塘中溶氧水平低时,亚硝酸盐毒性增强.
  5.2 症状 当水中或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尽管水中有充足的氧气,也可能使鱼窒息,出现浮头现象.
  5.3 防治方法 (1)“活性酵素”每667m³ 3kg加“底净”2.5kg.(2)
全池泼洒食盐每667m²10 kg,可降低亚硝酸盐毒性.
  6 冻伤病
  6.1 病因 当水温降至0.2℃时,鱼会发生冻伤和死亡.
  6.2 症状 鱼呈现休克状态,侧卧在水中,失去游动能力.鲤在4℃以下引起麻痹、僵直.
  6.3 防治方法 应选择不渗漏的池塘作为越冬池,水深应在2m以上(冰层下的水深在1.5m以上),在冬季基本保持不换水,如需换水应从池塘下半部注水,换水水温与池水水温基本保持一致.严禁将高温度的水从水面注入,因为注入较高温度的水鱼类会上浮,停水后鱼类会冻死在冰层中.
看了怎么测鱼塘水的PH含氨量含氮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