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
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把这种移情的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作家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这种作家的移情作用与儿童的 “我向思维”又是相通或相似的。
“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在儿童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我们把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的情况,称为“我向思维”。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或无情感)的事物生命化(或情感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改动)
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又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B.作家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就会像儿童一样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所出现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向思维”。
C.作家对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深刻的理解,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丰富感情色彩。
D.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的诗句比比皆是。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
E.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与作家相比是不同的,前者是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后者是自觉的与外部事物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诗意境界。
25.简述你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4分)
26.根据文意,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这种观点的合理性。(4分)
27.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你学过的诗词探究作家“移情”的特点。(8分)
【答案】
24.CE
25. ① “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② “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③ “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答对两点得4分)
26.(1)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2)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意思对即可)
27.(1)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丰观感情色彩。(2)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如“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2分),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阮籍眼中,本没有感情的“孤鸿,翔鸟”也烙上了他的情感,成为了他的化身,达到了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解析】
24.
试题分析:A.作家不理解事物错;B.假设的前提与文意不符;D.第一个例举错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回到原文寻找相关答案。根据原文第二段““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可归纳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
试题分析:理解语句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归纳出该句话的意思(1)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2)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考生可结合文本对“移情”做解释。第一段“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第三段“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然后列举诗句加以论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怎么用英语语感做题英语成绩不是太好我平时每天都读英语课文可感觉读了好多还是没什么效果呀成绩还是那样怎 2020-03-31 …
我天生语文素质差,想考公务员,可是看那些阅读理解都看不懂,看文章都没有什么感觉,怎么办?有些人让我 2020-05-14 …
简述感觉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那么感觉对人的 2020-05-16 …
各种感觉所对应的感受器,感受器官和感觉形成的部位感觉感受器感觉器官感觉形成部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020-07-05 …
生物学难题求在线解答人们都说感觉只是大脑皮层产生的,那我有个问题,例如:疼痛除了大脑皮层可以感觉出 2020-07-12 …
高中英语阅读怎么做啊?本人是一名高三学生,总感觉阅读很难啊!时间花了不少才32分。困惑有二。一,感觉 2020-11-15 …
冷觉、热觉并非感受温度的刺激,而是感觉吸收或放出什么?冷觉、热觉并非感受温度的刺激,而是感觉吸收或放 2020-11-28 …
我读新单词总是感觉音没拼对,不知道怎么拼读,感觉音标的音也不准确,怎么办?直接看单词拼还是继续用音标 2020-12-04 …
朗读英语文章时,感觉动词过去时与后面的词连接不顺畅.比如过去式尾音发/t/,后面是冠词the,就感觉 2020-12-17 …
《一枚叶》随笔调动多个感觉器官,比如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用视觉观察叶的脉络;用触觉感受叶的沧桑.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