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15分)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K^S*5U.C#O%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败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

题目详情
(15分)【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K^S*5U.C#O%
材料一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败
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 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曰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梁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
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 ”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
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7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力量强大,对共和的破坏;(2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工农群众,(2分);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是指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众的民主意识尚未觉醒,奴性顺民习性尚未去除。(2分)(只答到腐败的国民,未加以说明的不给分)
(2)政治法律制度等、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国民素质等。(2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文明的根本,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中国文明程度不如西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的教训(5分)

看了(15分)选修2----近代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苏州市某校九年级(1)班师生组织了一次“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状况”的主题班会。他们搜集到很多相关材料,  2020-04-08 …

爱因斯旦相对论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爱因斯旦相对论可以论可以证实最快的就是光速.爱因斯旦相对论只适用于  2020-06-07 …

低碳经济与全球变暖关于这一话题,欢迎大家讨论,最好以论文的形式!  2020-07-25 …

求教,心理学性格气质问题对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结合心理学与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注,以论述题  2020-11-02 …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标题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以“论读书”为题,准确地概括了论题.下列对课文内容和标题  2020-11-05 …

英语翻译我们讨论了奥林匹克的定义,活动内容以及奥林匹克的意义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取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  2020-11-28 …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啊?本文紧扣题目内容,以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点为全文的两条主线分别展开讨论.在共同犯罪  2020-12-05 …

以“论宽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老师布置的清明节作业.以“论宽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80  2020-12-21 …

语文中的一题天空收容每一朵支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比;收容,不论;所以;大海收容,不论,所以  2021-01-01 …

宇宙间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