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

题目详情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这次转变开始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可知,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该期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由材料三“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可知,这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等.
故答案为:
(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1分)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4)认识: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看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