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 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学者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用夏变夷,不允许用夷变夏”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钱穆认为,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但西方的反看化论者则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例,强调族群认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满人汉化论,他们指责“汉化”论是大汉沙文主义的表现,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D.华裔学者基本上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来说明夏夷之变,认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夷狄之乡可成为冠带之邦。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朝的八旗满人并不是单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包括满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在内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B.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化”都会有一个过程,有快有慢,有难有易,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
C.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同质化”以及”同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融合,虽然清朝灭亡,但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
D.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莫不认同清朝,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也趋向认同中华民族。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所以并没有形成汉文化,吞并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汉族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感情的同时,即使汉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C.满、蒙等胡族在吸纳并回馈汉文化中,是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他们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
D.“汉化”是汉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长期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带领人民实现 2020-05-13 …
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 2020-07-26 …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有英勇不屈、不怕流血牺牲,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 2020-11-05 …
3.“有国才有家,没有祖国就没有了尊严!”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下面关于自尊与国家和民族 2020-11-14 …
“有国才有家,没有祖国就没有了尊严!”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下面关于自尊与国家和民族尊严 2020-11-14 …
“有国才有家,没有祖国就没有了尊严!”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下面关于自尊与国家和民族尊严 2020-11-14 …
3.“有国才有家,没有祖国就没有了尊严!”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下面关于自尊与国家和民族 2020-11-24 …
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不懈的探索,最终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结合所学知 2020-12-01 …
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带领人民实现了 2020-12-01 …
相传汉武帝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经过董仲舒墓时,都要下马。民间就称其墓为下马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 202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