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明朝统治者各是怎样防范相权的?其效果如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政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3)唐太宗的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结果:提高了办事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明太祖的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由皇帝总揽大权。结果:加强了皇权专制,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看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