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特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
--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
材料二 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近岁西山崩裂,屡年大水,城垣隋圮,闾阎房屋,倾坏无数。甚者太和正门、新年法殿无故而灾,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王者顺天,革故鼎新,当应天命,谓宜舍燕蓟之旧京,宅长安为行在。窃以为令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只有“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l)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和康有为主张迁都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迁都的依据,并据此对其迁都主张进行评价。
材料一 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特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
--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
材料二 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近岁西山崩裂,屡年大水,城垣隋圮,闾阎房屋,倾坏无数。甚者太和正门、新年法殿无故而灾,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王者顺天,革故鼎新,当应天命,谓宜舍燕蓟之旧京,宅长安为行在。窃以为令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只有“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l)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和康有为主张迁都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迁都的依据,并据此对其迁都主张进行评价。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特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隋朝初建.但都城偏远,隋朝统治者迫切需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小问,“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特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隋朝主要是为了利用洛阳的优势,弥补都城长安的缺陷,加强对全国控制,保证中央政府的赋税征收和物资供应,以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 后者主要是为了抵制外来侵略,为中国变法图强提供有利的客现环境,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2)第一小问,“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甲午战后,京师孤立,不利于抵制外来侵略;北京作为京城“精华 殆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康有为从抵制外来侵略的目的出发,主张把都城迁往长安,以促进中国的变法和改革,具有明显的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迁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切实际,无法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的危机.
故答案为:
(1)背最:隋朝初建.但都城偏远,隋朝统治者迫切需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不同:隋朝主要是为了利用洛阳的优势,弥补都城长安的缺陷,加强对全国控制,保证中央政府的赋税征收和物资供应,以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 后者主要是为了抵制外来侵略,为中国变法图强提供有利的客现环境,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2)依据:甲午战后,京师孤立,不利于抵制外来侵略;北京作为京城“精华 殆尽”.
评价:一方面,康有为从抵制外来侵略的目的出发,主张把都城迁往长安,以促进中国的变法和改革,具有明显的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迁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切实际,无法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的危机.
(2)第一小问,“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甲午战后,京师孤立,不利于抵制外来侵略;北京作为京城“精华 殆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康有为从抵制外来侵略的目的出发,主张把都城迁往长安,以促进中国的变法和改革,具有明显的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迁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切实际,无法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的危机.
故答案为:
(1)背最:隋朝初建.但都城偏远,隋朝统治者迫切需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不同:隋朝主要是为了利用洛阳的优势,弥补都城长安的缺陷,加强对全国控制,保证中央政府的赋税征收和物资供应,以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 后者主要是为了抵制外来侵略,为中国变法图强提供有利的客现环境,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2)依据:甲午战后,京师孤立,不利于抵制外来侵略;北京作为京城“精华 殆尽”.
评价:一方面,康有为从抵制外来侵略的目的出发,主张把都城迁往长安,以促进中国的变法和改革,具有明显的爱国的和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迁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切实际,无法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的危机.
看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已知集合A是全集U的任一子集,下列关系正确的是,空集是 2020-05-15 …
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规定,企业的资本金可以一次或者分期筹集,下列关于资本金筹集的叙 2020-05-21 …
1.设集合A={x丨x≤4},m=sin30°,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1.设集合A={x丨x≤4} 2020-07-29 …
七年级举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论坛,下面的观点正确的是A.个人与集体没有任何关系B.离开集体才能更 2020-11-21 …
在当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以下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② 2020-11-23 …
在“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下面是我国有关“ 2020-12-21 …
下列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最完整的表述是()A.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B.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 2021-02-05 …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类产生以后,每个个体就生活在集体之中B.个人的自 2021-02-05 …
下列关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集体由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的努力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因此个人 2021-02-05 …
下列关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集体由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的努力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因此个人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