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沈子福归江东孟浩然王维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杨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送沈子福归江东
孟浩然                                                  王维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这两首诗各自的三、四句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同是送别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分别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和表达的情感.艺术手法3分,孟诗的“设问”和“直接抒情”各1分,王诗的“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或“拟人1分,孟诗的分析1分,王诗的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共5分.
(2)分析情感的异同,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的依据.“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都点明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孟诗中的“君去春江正渺茫”表面上是描写眼前景“渺茫”,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日暮征帆何处泊”,诗人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答案:
(1)孟诗的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末句 “断人肠”直抒别情.王诗的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5分)
(2)同: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两诗的最后两句都点明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异:孟诗还有
①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从“君去春江正渺茫”句中 “渺茫”一词可看出诗人表面上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②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之情:“日暮征帆何处泊”,诗人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参考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
看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把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抢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包座战役直罗镇  2020-05-23 …

四水、三才是指什么?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2020-07-01 …

读两幅湖南省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湖南省的河流主要有湘江、资水、和澧水,四大水系的汇聚于.(2)  2020-07-12 …

所给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完成问题。1.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2  2020-11-02 …

材料一:我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9个重  2020-11-10 …

抢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包座战役直罗镇战役喋血湘江遵义会议这几个  2020-11-13 …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行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A.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  2020-11-13 …

所给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完成问题。小题1: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  2020-11-30 …

下面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完成三题。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A.乌  2020-11-30 …

抢度金沙江四渡赤水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包座战役直罗镇战役喋血湘江遵义会议来排列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