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27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元、天宝中……
题目详情
(27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一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7分)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8分)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一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7分)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8分)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3分)作用:打破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相对公平,有利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4分,积极作用答对2个要点即可得4分。)
(2)两宋:程颢、程颐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朱熹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分)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3分)
(3)教育内容:以经史之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2分)
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忠臣清官”;同时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或“中体西用”)。(2分)
(4)背景:“文革”动乱冲击到教育;各地学校一度停课,高校停止招生(或1966年废除高考):70年代仅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或“读书无用论”)。(6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分 析:
(1)依据材料一文字内容,不难发现前者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提高科举士子的美誉度作用巨大;而后者强调的是科举制仅仅在君主笼络人才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批评了其消极作用。依据所学内容可直接回答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即打破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相对公平,有利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2)紧扣问题要旨,问题强调的是宋代对儒家忠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忠孝思想的批判,依据所学找出著名代表人物即可:两宋:程颢、程颐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朱熹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3)该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材料内容可以直接概括出清新新政中有关教育内容,培养目的的特征即:教育内容:以经史之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忠臣清官”;同时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4)紧扣问题中的时间因素,依据所学不难直接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背景,即“文革”动乱冲击到教育;各地学校一度停课,高校停止招生(或1966年废除高考):70年代仅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或“读书无用论”)。
(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3分)作用:打破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相对公平,有利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4分,积极作用答对2个要点即可得4分。)
(2)两宋:程颢、程颐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朱熹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分)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3分)
(3)教育内容:以经史之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2分)
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忠臣清官”;同时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或“中体西用”)。(2分)
(4)背景:“文革”动乱冲击到教育;各地学校一度停课,高校停止招生(或1966年废除高考):70年代仅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或“读书无用论”)。(6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分 析:
(1)依据材料一文字内容,不难发现前者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提高科举士子的美誉度作用巨大;而后者强调的是科举制仅仅在君主笼络人才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批评了其消极作用。依据所学内容可直接回答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即打破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相对公平,有利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2)紧扣问题要旨,问题强调的是宋代对儒家忠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忠孝思想的批判,依据所学找出著名代表人物即可:两宋:程颢、程颐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朱熹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3)该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材料内容可以直接概括出清新新政中有关教育内容,培养目的的特征即:教育内容:以经史之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忠臣清官”;同时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4)紧扣问题中的时间因素,依据所学不难直接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背景,即“文革”动乱冲击到教育;各地学校一度停课,高校停止招生(或1966年废除高考):70年代仅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或“读书无用论”)。
看了(27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 2020-06-28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4分)材料二中国古代绘 2020-07-12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 2020-11-03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材料三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 2020-11-10 …
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和美国耕地面积比较图(图1)材料二中国(图2)和美国部分农 2020-11-21 …
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分布图材料二中国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2007年) 2020-11-28 …
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 2020-12-02 …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阅 2020-12-07 …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 2020-12-22 …
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中国年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图材料二:中国沙尘暴年日数空间分布图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