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作文《学要精益求精》

题目详情
作文《学要精益求精》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十七.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不厌修改
鲁迅有这样两句名言:“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文章的得与失、好与坏、优与劣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动笔之前要仔细观察,凝思结想;写好以后,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中确有值得深思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遍,认真地加以修改,然后发表.”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学生学写作文,虽不是写什么“重要的”文章,但要写通顺,写得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写得有几分色彩,同样须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修改上下功夫.
文心絮语
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构思,写成文章以后总会瑕瑜兼有,修改,润色,就能成为佳作.
事物曲折复杂,文章要准确无误地反映,很有难度.因此,人们要反复认识,反复思考,不断深化正确的看法,修正不妥的乃至错误的认识.修改文章也就是修改认识、完善认识,使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没有不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怎样对待修改的呢?根据唐彪的《读书作文谱》记载:“欧阳永叔为文,既成,书而粘之于壁,朝夕观览,有改而仅存其半者,有改而复改,与原来无一字存者.”列夫?托尔斯泰是大文学家,《战争与和平》是巨著,据说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开头部分修改了12次.《复活》写了10年,其中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就修改了20次,肖像描写用的字不过只120个左右.郭沫若写文章是快手,人们往往误解为他的文章都是一挥而就的.其实不然.有人问他什么是剧本创作,他回答说:“改、改、改、改、改、改、改,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显然,他写的《南冠草》、《蔡文姬》、《屈原》等等历史剧剧本也是改出来的.由此,我们可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必须修改,修改才会出佳作.文学家长篇巨著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精心修改,我们学写短文更应在这方面多实践,多从中体会写作的道理.
文章修改包括哪些内容呢?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文章初稿完成,须从头至尾检点、修改,要顺气、圆机,贯血脉,叶音韵.也就在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上要下功夫.
有时,由于作者主观或社会客观上的原因,对原作大大修改,甚而至于推倒重来,重新写作.如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初稿题名为《两段婚姻》,写的是家庭悲剧,是“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全部悲剧”.写完以后,列?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作品缺乏深度,于是对人物、结构、故事情节重新构思,作很大改动,写成了社会悲剧.由于大幅度修改,主题大大深化.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作者主观上不满意,不花大气力修改,这部著作也就难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了.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原是3000字的散文,由于发表时篇幅上的限制,《人民日报》文艺部要求将该文缩到2000字以内,这样,作者就须重新构思,用最经济的手法勾勒出两次考试的场面,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引人入胜.修改的效果良好,何为在《散文与我》的文章中深有体会地说:“文章有时候确实是改出来的.”
材料方面的修改往往用两种方法,一是“增添”,二是“删减”.材料影响到文章的质地,材料空泛,不具体,不充实,再好的观点、思想也不可能有效地表达.材料庞杂,淹没主题,或冲淡主题,那就须去除水份,删枝剪叶,使主干清晰、显明.人们运用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两句诗谈改文.神话中月亮里有桂花树,如果砍去月中的桂花树,月亮就会更亮.文章只有去掉杂质,才显得精神,主题才显豁.
有一篇谈语文学习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么写:
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一则靠多读,二则靠细读.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必须一字一句去细读,必须去考究一字一词一句的含意.细读,才能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获.
语文学家吕叔湘认为这段话缺乏具体事例,说的都是抽象原则,所以内容空洞.他是这样修改的:
我认为要提高阅读能力,第一要细读,第二要多读.我觉得读文章要先粗读一遍,先了解它的大意.然后一字一句读下去,遇到不懂的词语要查词典,遇到不清楚的事实要查参考书,一定要把它弄懂,弄清楚.有些地方还要琢磨琢磨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最后再通读一遍,找出文章的要点,把它记住.整体的书应先看序言、凡例、目录,了解作者的意图,本书的性质和体例,然后分章分节细读.这样阅 读,既能学习文章的内容,又能学习表达的技巧.这样阅读,才能读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收获,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经过这一番修改,增添,内容具体了,充实了.一篇文章怎样细读,一本书怎样细读,说得一清二楚.并不是每个材料都要如此详写,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果整篇文章都是详写,材料不分主次轻重堆砌,那就臃肿不堪.
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是名篇,最初发表时有这样一段结尾: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纸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到收租的棘手,便开会,发通电,大意说:今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金融界本在那里要做买卖,便提出了救济的方案:——(一)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指定适当地点屯积,到来年青黄不接的当儿,陆续出售,使米价保持平衡的状态;(二)提倡粮米抵押,使米商不至群相采购,造成无期的屯积;(三)由金融界负责募款,购屯粮米,到出售后结算,依盈亏的比例分别发还.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从统计,从学理,指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谷贱伤农”也未必然,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农也得伤.
这些都是都市里的事情,在“乡亲”是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有的粜了自己吃的米,卖了可怜的耕牛,或者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缴租;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两角三角地,忍痛缴纳自己的饭钱;有的沉溺在赌博里,希望骨骰子有灵,一场赢他十块八块;有的求人去说好话,向田主那里退租,准备做一个干干净净的穷光蛋;有的溜之大吉,悄悄地爬上了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这一大段文字与全篇风格不协调.大部分材料来自当时的报刊,评论色彩很浓,反而冲淡了丰收成灾的主题.后来在编《叶圣陶文集》时,作者把这一大段全部删掉,改为“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材料、文字大大减少,但内涵丰富了.这样修改不仅与全篇的风格协调,而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鞭挞了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罪恶社会制度.
结构上的修改重要在理清脉络,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须井然有序.有的文章乍看似乎还可以,稍加推敲,有些段落层次安排得不妥当,如加以调整,表达情意要准确得多.下面是《澜沧江边的蝴蝶会》部分段落的原稿和修改稿.
原稿:
我们的访问终点,是背倚着江岸、紧密接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当我们刚刚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时,我就发现,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段路程,每一片丛林,都是那样地充满了秾丽的热带风光,都足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妙风景画面.我们经过了好几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只有在注意寻找时,才能从树丛中发现那些美丽而精巧的傣族竹楼.这里的村寨分布得很特别,不是许多人家聚成一片,而是稀疏地分散在一片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一片丰饶富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窗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在这里,人们用垂实累累的香蕉树作篱笆,用清香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用枝叶敲打着竹楼的屋檐;密生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我们在花园般的曼厅和曼扎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我们参观了曼扎的办得很出色的托儿所,在那里的整洁而漂亮的食堂里,按照傣族的习惯,和社员们一起吃了一餐富有民族特色的午饭,分享了社员们的富裕生活的欢快.我们在曼厅旁听了为布置甘蔗和双季稻生产而召开的社长联席会,然后怀着一种充实的心境走上了归途.
我们走的仍然是来时的路程,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路,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仍然到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路边的密林里,响彻着一片鸟呜和蝉叫的嘈杂而又悦耳的合唱.透过树林枝干的空隙,时时可以看到大片的平整的田畴,早稻和许多别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秧苗正在夕照中随风荡漾.在村寨的边沿,可以看到贝叶林和善提林的巨人似的身姿,在它们的荫蔽下,佛寺的高大的金塔和庙顶在闪着耀眼的金光.
修改稿: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这里的村寨不是许多人家聚集在一起,而是稀疏地分散在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丰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人们种着果实累累的香蕉作篱笆,用香气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枝条敲打着竹楼的屋檐,长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访问的终点是背倚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然然怀着满足的心情踏上了归途.我们走的是来时的路,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径.透过树间的空隙,有时可以看到平整的田畴;在村寨的边沿,在巨人般的贝叶林和普提林的荫蔽下,佛寺的屋顶和金塔闪出耀眼的金光.
这部分内容原稿三段,经修改以后减为两段.主要修改之处为:1.层次作了调整.原稿中叙述的顺序比较乱,先说访问的终点,再说沿途见到的村寨的特点,中间又插入沿途风光的概说.修改时,把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挪到这部分的开头,“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然后叙述这些村寨的特点,再介绍访问的终点,最后写返回的路.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这样就先后有序了.2.删除啰嗦重复的内容.访问村寨往返是一条路,合并起来写,剪除重复,更为清晰.访问终点用了参观托儿所和参加社长联席会的材料,都是概括叙述,意义不大,故删剪.此外,词句方面也作了修改.如“清香馥郁”改为“香气馥郁”,“路径”改为“小路”,“小路”改为“小径”,“大片平整的田畴”改为“平整的田畴”,“佛寺的高大的金塔和庙顶”改为“佛寺的屋顶和金塔”,这样改动,目的在用词更为准确,词序排列更为合理.结构散乱,不严密,不紧凑,内容重复,影响文章血脉贯通,须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认真修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修改文句,润色语言更是写好文章以后必不可少的工序.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文中凡不合事理、不贴切、不简洁、不顺畅的语句都应修改,润色则是艺术加工,使情意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读者.有的句子词语只稍作更改,但观点就大不相同.如《俭以养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由于我国是一穷二白的国家这个总前提,这就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学会过穷日子,只有在过穷日子中才能产生出富来,才能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立起人间的天堂!”显然,“只有在过穷日子中才能产生出富来”的表达是不妥的.“过穷日子”怎会“产生出富来”?这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把这一句抽出来看,观点就有毛病.改为“只有会过穷日子才能产生出富来”,意思就大不一样子.“会过”包括艰苦奋斗,开拓创造,从积极方面说,观点就正确了.看起来只是把“在……中”改为“会”,文字上动得不多,但意思大不一样,份量很沉.
如《中国石拱桥》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原文中这一句是这样写的:“虹和拱桥是这样的不可分,以致我国诗人总爱把拱桥比作虹,说它是‘卧虹’、‘垂虹’、‘飞虹’、‘长虹’等等,甚至把它形容为‘长虹卧波,鳌背连云’.拱桥更有‘新月’、‘眉桥’、‘弓桥’、‘花桥’等等美丽的名字.”把原文中这一句与修改后的这一句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句子要规范得多.原句中“以致”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用于表结果分句的开头,以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引出的多指不良的后果.句中引出诗人美好的比喻,欠妥贴.“甚至”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卧虹”、“垂虹”等等与“长虹卧波”是并列关系,无须用“甚至”.“更”表示程度上又深一层的副词,用来关联并列事物也不妥当.修改以后,这些毛病没有了,且简明得多.
语言的润色也很重要.《藤野先生》修改稿与原文比较,就知多处作了润色.如为了突出形象,描写藤野的语句作了增添.“……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与原文比,增添了“八字须”和“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样人物的外貌和语态更为逼真传神.
把文字改通顺只是修改文章的起码要求,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润色加工,就可淘沙得金.
文章总是越改越好,越改越精,但也有适得其反的,刻意求工,弄巧成拙.修改时应注意这一点.
古语说:“改章难于选篇.”意思是修改文章比写文章还难.为什么这么难呢?这是因为修改文章不仅仅是字句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统观全局,从内容到形式有提高.改文章实质上是改思想,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了,文章才有可能文从字顺.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词句、篇章、写作方法,与文章相关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熟练运用,这样修改时才能把问题看准,才能改到点子上.眼高才能手高,眼不高,笔下是修改不出水平的.
修改是十分细致的事,需要耐心和毅力.鲁迅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一百六十多处;散文家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多字,改动了二百多处.这种认真修改、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年青学生好好学习.
佳作借鉴
这篇文章选自吴晗的《学习集》.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以修改文与原文对照,作者不仅在词句上作了修改,连标点符号以及笔误的地方都一一订正,可见写作态度的认真与严谨.关于修改部分作简要剖析.
①“谦受益,满招损”从文中独立出来分析,是一个复句,不能作为“两句”;“格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能给人以启示.这样修改,言简意明.
②修改文在“时代”前加“任何”,是因为“任何地区”与“任何时代”分列,更能强调这个格言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具有普遍意义,从而使中心论点更为突出.
③“人们”表示复数,“所有”的意思是包括全部,无需在“人”后面加“们”了.“两句话”改为“格言”,理由如①.
④这句话是文中的分论点,用句号更为清晰.
⑤在“认识得更多一些”前加“到”,来突出“过程”;“从无知到有知”语意没有完,改为逗号合适,这样,判断对象就更加明确.
⑥顿号改成“和”,语气可连贯.“内含规律”意思不明确,通常用的是“内部规律”.
⑦“相反”可有可无,故删去.
⑧“欢迎”、“扶植”、“研究”都是“态度”的定语,所以逗号改为顿号;加“并且”,关联前后分句,具有强调作用;“增加”是表数量关系的动词,用在句中不妥.“理解”与本段论点无密切关系,故删除.
⑨人们因年龄、职业、文化以及生活的地区等等的不同,难以取得“共有的知识”,须删除.
⑩“蓦生”,古汉语中偶尔用,不必夹用在现代文中.
11“一声”后或用冒号,或不用;“哪里来的异端”加引号,使“一声”的内容明确;语意未完,不应用感叹号.“那”指示代词,这里应该用“哪”,疑问代词.
12语意已完整;逗号改句号.
13“坚持”这个动词表示持续性的动作、行为,后面不可用“了”这个表示完成态的时态动词.
14这—句的前半句已有“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这里用“过去”就多余了.
15“杀死”与“烧死”之间,“学说”与“著作”之间逗号都改为顿号.用逗号使表意的层次不够清晰.
16加“而”,增强转折语气;“毁”与“坏”意思不一样,“毁”在句中意思是烧掉,比“坏”用得确切;“真理”与“流传下来”搭配不当.
17“犹”是“犯”的笔误.
18“主观主义”、“唯心主义”都是哲学名词.文中说的情况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用“主观主义”可以.“唯心主义”在哲学中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文中未涉及到这些,删除后意思更明确.
19“法则”是多义词,意思有:规律;法规等.与“规律”重复,删去后简洁.
20“错误缺点”本可连用,但上文“错误”与“缺点”用顿号点开,为上下文一致起见,加顿号.
21关于“知识”问题,⑨已作说明.
22这个句子是分论点,意思完整,应该用句号.
23“个”是赘字.
24“诸子百家……”是“像”的宾语,故不用句号.
25“从此”是时间状语,用了,似乎只指在这以后通晓所有科学的人并不存在,表达意思欠严密,故删去;“各种科学”范围还不够大,加“所有”,构成全称判断,说理更有力.
26“所”可有可无.
27加“还有”,语气更连贯.
28“以此”是文言词,改为“因此”贴切.
29意思完整,用句号.
30引号里是一个复句,故删“两句话”;“谦虚”改为“虚心”更符合通常的说法.
习作评说

人们常说愈容易得到的东
这篇议论文中心思想集中,单一.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愈容易得到的东西,便愈容易失去”入笔,阐论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应重视、珍惜,尤其是精神上的,否则将后悔不已.文章紧扣中心进行说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在说理的基础上,用一个复句作结,言简意明.三个分句看似并列,实质上前两个为后一个作衬托,突出文章“留在手上的,紧紧握住它”的主旨,强化中心思想.使用引号,可使读者加深印象.标题醒目,能开启读者思维的门扉.
文字上有不少毛病,作了修改.
一是去除无着落的旁枝.如②的“但我不觉得这句话真的能够万试万灵”,如不删除,文章就应围绕“不万试万灵”进行论述,主旨也就变更了.实际上,下文并没有就这一点展开,没有着落,所以须删除.
二是调整段落层次.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应放到第三自然段的末尾,修改14在于使这个自然段层次更为清晰.如果作为一般的开头,会给人以要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错觉.放在第三自然段的末尾,既不影响论述的重点——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又使论述严密,并不因突出重点而丢弃其他.
三是修改病句.如⑦,上下文无转折关系,不须用“而”;上文中未说到精神上某一被轻视的东西,这儿就不可用“又”.故删去“而又”.如⑨,词性不掌握,“思想”是名词,这里应该用“想”这个动词,“思想”和“想”不能混同.如⑩,属于润色,把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流畅.承接上文,把“对我们”提到动词“削减”前面好.单有“削减”份量不够,加“分毫”,语意就重了.“关怀”前加“百般地”也是这个意思.“呵护”不妥,改为“爱护”.如11,须在“做到”前加“对你”作限制,否则句子就有岐义.如12,上文如用“始而”,这儿就可用“继而”,用这类关联词含有先后顺序的因素.这个句子上半句说朋友之间“互不相让”,下半句说“断绝来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进一层,不能用“继而”,应改为“甚至”.如16,表达意思不确切,“过去”有“过去”的价值,不能说“只是用来吸收经验和教训”,“今日”也不都是“梦想”,故改为“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17“苛求”意思是过严地要求,用在句中不恰当,故改为“强求”.
末尾增添“须懂得”,一可进一步引起读者注意,二可与标题“悟”遥相呼应.
以上只是粗粗修改,要细细推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提高,可斟酌、可润色处还不少.如15中用“诸位”,似乎是演讲稿的写法;改为“大家”,略好一些,仍不能令人满意.要修改得完善,须改换角度,把这一段重写.因此,文章不厌百回改.
要语一束
写文章要千斟万酌,再三更改,才能臻于完善.
改文章实质上是改思想,思想明确,有条理,文章才可能通顺、流畅.
修改时须:删繁剪秽,突出主题;反复思考,理清脉络;咬文嚼字,妥贴确切;润色加工,臻于完善.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锤炼思想,锤炼语言
看了作文《学要精益求精》...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工作精度标准是用来代替衡量机床()的标准.A、静态精度B、动态精度c、质量精度D、动态和静态精度  2020-06-07 …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B.受精过  2020-06-18 …

下面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  2020-06-26 …

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又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  2020-07-07 …

写出各句中精神的意思:1.夏天来了,我们学习的时候更要振作精神.2.同学们在荒山上植树,越干越有精神  2020-11-06 …

辩论赛~题目在下面有说明,悬赏100分,可追加至500分“企业发展需要创新精神还是实干精神”正方:企  2020-11-16 …

英语翻译摘要:超精密加工机床的主轴在加工过程中直接支持工件或刀具的运动,主轴的回转精度直接影响加工精  2020-11-24 …

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B.  2020-11-2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匠精神,使公众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我国自古以来有  2020-11-28 …

英语翻译请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吧(要精确精确再精确哦!)《熟读精思》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  202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