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C
解析:
C错在“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据下文的“有司莫以告”,它本应说成“有关官员没有谁把(灾荒情况)告诉您”。但有些考生却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断章取义,又由“国家仓廪充实”想到这是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所致,再想到官吏的贪欲永不满足,于是便有“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的浮想,如此脱离上下文瞎想,岂不丢分﹖
英语翻译盖夫秦虽无道无为尽诛荆轲之里荆轲之闾何罪于秦而尽诛之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为谁尽诛之可也.荆轲 2020-06-04 …
英语翻译.韩非子》:“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 2020-06-13 …
柳宗元《封建论》言:“陵夷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 2020-06-16 …
柳宗元《封建论》中有“陵夷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 2020-06-16 …
英语翻译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舌吏日:“父窃羊而谒之, 2020-06-16 …
直躬救父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①之上②,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 2020-06-17 …
不察之患阅读答案不察之患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 2020-06-25 …
材料一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 2020-06-26 …
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的《封建论》中说: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 2020-12-17 …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