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水・凤凰・沈从文沈从文曾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 17 题。
水・凤凰・沈从文
沈从文曾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的确如此。且不说 14 岁以前的沈从文是在故乡凤凰小城的一条沱江里泡大的,即便 14 岁以后到 20 岁离开湘西去北京“碰运气”以前,他也一直流浪于沅水上下游的各个大小码头。他最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一条条湿漉漉的河街,最看不厌的是那些水上人的作息,最不能忘情的是那些水上人相吵相骂相爱相谑的言行。
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剌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唱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认为他的一生,之所以“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都应当溯源于这份因为要亲近自然而养成的逃学习惯,以及在逃学的处罚中练就的爱思索爱幻想的品性。
15 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凤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一川藏着梦幻般美丽的沱江水。 15 年后的今天,为寻梦我又来到了凤凰城东门沱江转弯处的沙湾水面旁,沿着被堆翠凝蓝的崖岸染绿的河水,我走进沈从文故居的仓屋,我仿佛看到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似的小从文,正被罚跪在这房中的一个角落。可他竞能从檐溜的滴沥声中做着横海扬帆的美梦,口中还喃喃自语:“孤独一点寂寞一点算什么,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或许正是拥有了这份倔强,这份自主与从容,这个生长于偏僻小城里的野精灵, 20 多年后,才奇迹般地震动了大中国的文坛,成了“京派文人的重镇”。
走完了 86 年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沈从文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凤凰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抛到了沱江的沙湾,一半撒在了沙湾下游不远处的高崖边。这里没有墓圈,没有坟丘,只有一块从山崖上掉落下来的五彩石,周围生长着杂树绿竹和虎耳草,地面上是一片散落的鹅卵石。就着五彩石两侧不大的光面,一面刻着根据沈从文手迹略略放大的四句偈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另一面刻着沈从文的妻妹张允和女士撰写的一首诔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首诔辞其实是一首“藏尾诗”,把句尾的四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是的,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从来都是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他生前手书的四句偈语,分明明确地警示着世人:谁如果不按照他的思索,去思索他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谁就别想真正地理解他和认识他所塑造的“人”!伫立于这块最不像坟墓的坟墓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沈从文如下的话语: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了。于是这位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的自然之子,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永远与高崖为伴,聆听着沱江那美妙动人的水声。
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方就圆又能决堤溃防;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它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黏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水就是沈从文。
[注]诔辞,列述死者德行功过的文字。
1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 分)
A 、文章开篇引用沈从文曾说过的话,一方面揭示出对于沈从文“有极大关系”,开宗明义,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行文的线索。
B 、本文讲述了沈从文人生的三个阶段: 14 岁前在沱江里泡大, 14 岁到 20 岁浪迹于沅水上下游, 20 岁后离开湘西闯荡文坛。强调了凤凰的那条沱江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C 、本文兼取引用和叙述的写法,时而让沈从文站出来评说,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而从作者角度陈述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述”中有评论,“述”中有观点。
D 、“最流连忘返”“最看不厌”“最不能忘情”,作者连用三个“最”字,既写出了沈从文对故乡之水和水上之人的挚爱,同时,也概括了沈从文一生文学创作的内容。
E 、作者想象沈从文的少年生活,深情地描写他的墓地,讴歌他如水的个性,既展示了“水”“凤凰”“沈从文”之间的相契相容,也抒发了作者对沈从文由衷的敬仰之情。
15 、请概括回答清丽秀美的沱江成就了少年沈从文怎样的品性。( 6 分)
答:
16 、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沈从文是“自然之子”?( 8 分)
答:
17 、文中偈语和诔辞印证了沈从文的性格特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分)
答: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 2020-05-13 …
阅读下面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 2020-05-13 …
(二)课外精美文段选读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2020-05-13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 2020-05-14 …
英语翻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 2020-06-03 …
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这样是不是代表他已经脱离了团体,是不是因为这个令后人肃然 2020-06-09 …
阅读文言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2020-06-09 …
阅读下面关于“清醒”的警句,根据要求作文。错误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和清醒的关系一样。(德-歌德) 2020-06-09 …
我想知道秘鲁的正确读音,我看电视时听见有的主持人读的是秘(mi)鲁.在生活中我也听见周围的人读的是 2020-06-18 …
3.“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20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