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 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 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 地;复取视 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 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 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 ,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 。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 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 。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 是第难言耳,草安在 ?”对曰:“焚之矣。”帝 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 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 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 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明史·李时勉传》)
【注】: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相 值:遇到
B.缚以来,朕亲 鞫:审问
C.帝闻言,色稍 霁:消散、缓和
D.疏何语? 言之趣:知趣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时勉言营建 非多中时病,抵
B.复取视 再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 几三千人
C. 衾裹足纳桶中命武士扑 金瓜
D.帝 太息候舟发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 / 督令读书 /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B.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 / 为赡给督令读书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C.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D.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
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4分)
②是第难言耳,草安在?(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时勉“性刚鲠”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1)①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皇帝)命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得分点:明日、改、日,全句大意)②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得分点:第、草、安在)(2)①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②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③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

解析
【小题1】

分 析:
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考察其同语境是否相符。题中,D项错误在于,“趣”通“促“,赶快。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分 析:
C项的“以”均作介词,相当于“用”。A项的“之”,前者作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后者作代词,相当于“它”。B项的“者”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停顿,可不译;后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的“乃”虽都作副词,但前者相当于“于是、就”;后者相当于“才”。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分 析:
此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整体阅读,弄清其大意;然后找出其中的动词,在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后断句;还可依据文言中的对称句式断句。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分 析:
D项错误在于:李时勉只陈述六件事便说自己“惶惶不能悉记”只是托辞,实则是有些事很难开口,为尊者讳和为死者讳只好敷衍,这从下文宣帝说“难言”可知。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分 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明日”即“第二天”;“改”是“改任”之意;“日”作状语,相当于“每天”。第(2)句中的“第”作副词,相当于“只是”;“草”即草稿,“安在”即“在安”,意为“在哪里”。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年幼时,冬季寒冷,用被子裹脚伸入桶中,诵读不止。中永乐二年进士。性情刚烈耿直,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火灾,下诏求直言。陈述时事十五件。成祖决定迁都北京。而李时勉进言营建不对,违背了皇帝的心意。之后,(皇帝)观看他的其他说法,很多都切中时弊,把它扔到地上,又捡起来再看,最终多予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诬陷入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推荐恢复官职。
洪熙元年,(李时勉)又上疏言事。仁宗大怒,召到便殿,(他)对答不屈服。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几乎死了。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李时勉)上了三次奏章,就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李时勉对某位锦衣卫千户有恩,千户恰好来到监狱,秘密招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得以不死。
宣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李时勉当初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去,没有碰上。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道:“你这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紧说出来。”李时勉叩头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皇帝听到这样的话,怒色才渐渐消散。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止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回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称赞李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宣德五年,修订《成祖实录》完成,(李时勉)升为侍读学士。皇帝巡幸史馆,抛撒金钱赏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
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李时勉做祭酒六年,提出格、致、诚、正四字口号,教诲勉励学生十分深切。(他)崇尚廉耻,抵制钻营,辨别贤愚,昭示劝惩。学生贫困不能操办婚丧的,(他就)节省餐费周济救助。督促(他们)读书,灯火通宵达旦,吟诵之声不绝,人才兴盛,超过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