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雕不出来①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杨振宁教授跟我闲谈时说:“雕刻人像要雕得比本人的尺寸大,如完全照本人的原尺寸,不但不会逼真,反而会显得小了。熊秉明要为我雕一个像,把我们

题目详情
雕不出来    ①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杨振宁教授跟我闲谈时说:“雕刻人像要雕得比本人的尺寸大,如完全照本人的原尺寸,不但不会逼真,反而会显得小了。熊秉明要为我雕一个像,把我们从几岁开始就在一块儿的感情全雕进去。”他的神气,很是希望这座像能雕成。说这话时,他六十岁左右。
    ②受他这几句话的影响,我想起从前在旧金山,见到孙中山的雕像,那像小得出奇。那是当时的华侨为尊崇孙中山才按照标准的尺寸雕成的。雕成这样小,绝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雕刻其实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如果像科学似的,丝毫不差地按尺寸雕出就不生动了。我又想起在费城的富兰克林的雕像来。那是富兰克林刚到费城的模样,好像是个穷学生夹着一包书,匆匆赶路的打扮。我站在那座铜像面前,为那风神所吸引,不想走。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宿舍后,心里还在兴奋,竟不能自已。念及此,我不禁暗暗叫着:“杨振宁这位专讲精确的大科学家,他的雕刻理论也这么精彩!”
    ③后来,我又去拜访杨振宁。劈头一句:“杨先生,熊先生替你雕的像,雕好了吗?”杨教授望着窗外,有些凄然地说:“没有雕出来。”我比他还要期待看到这个雕像,所以就更觉得失望,只好告辞。
    ④前几个月看报,杨教授自几岁时就要好的朋友熊秉明逝世了。从报上看到熊秉明的作品,是鲁迅的像,原来是铁雕,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雕出了几分,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不大看得出来。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
    ⑤我想杨振宁的雕像,熊秉明一定非常努力地雕过,但结果是没有雕出来。怎么把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七十多年的交情都雕进去?这个目标可能根本不能求之于雕刻。“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篇上说的。也许熊秉明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况且即令可致,亦不可求。也许不知操过多少次刀,弯过多少次铁杆,也许人像都已成形了,但自己左看右看,均不满意,就告诉杨教授说:“我雕不出来,也决意不雕了。”其实,岂止雕刻如此,艺术创作皆如此,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也许均不可求。
    ⑥想起了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
    ⑦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前夕,我在宾大正念书,忽闻杨振宁来演讲。我约了同学斯乃德。这个同学是电机系的,还不知道杨。刚在厅内坐下,斯乃德望着讲台上惊讶地说:“啊!这位杨博士可真漂亮呀,为何不到好莱坞走走,一定立时被星探发现。”我以为他开玩笑,但他的确是严肃而诚实的。
    ⑧杨教授确实漂亮,那两道目光如闪烁的星光。斯乃德仍在惋惜:“可惜呀可惜,你看,只是呀他太用功了,背有一点点驼了。”
    ⑨三十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电子系,杨振宁来了。我介绍这位贵宾时说:“诸位同仁,我初次见杨教授时,觉得他像电影明星。二三十年后,现在大家看,他依然像电影明星!现在改行,犹未为晚!”我同学当年说的是实话,我引他的话,也是实话。
    ⑩二○○二年,台湾出了一本《杨振宁传》.我打开来看,图片几乎都是杨教授提供的,第五十六页是杨教授小时候的照片,他的父亲在后面题了字:“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下面有著者的说明:吾欲字以伯“怀”。
    ⑪为谨慎起见,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杨振宁的‘字’,可能是‘伯怀’吗?”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一定是伯‘瓌’。”她接着又说:“‘瓌’这个字通瑰奇的‘瑰’,多出现在赋里面。比如曹子建的《洛神赋》有‘瓌姿艳逸,仪静体闲’的句子。从外在看是美丰仪,从内在看自然是异禀了。‘伯’是长子,父亲在端详十二岁长子的相片,愈看愈心动,而‘欲字以伯瓌’,其期许多深啊!”
    ⑫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取材于陈之藩《雕不出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文章标题“雕不出来”,尽管用语通俗,却内涵丰富,既关乎艺术,又关乎人生。
B.首段提到杨教授对为自己塑像一事的期待,为后文写他的凄然和我的失望铺垫。
C.熊秉明未能雕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限。
D.“观古今于须臾”“刹那即永恒”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和对雕塑家的最高要求。
E.文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对话,给人较强的现场感,令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根据文意,概括第②段“他的雕刻理论”指什么。
(3)全文来看,作者在第⑦⑧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厘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限”表述不妥帖,原文表述为: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D、“最高要求”错误,原文表述为:“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篇上说的.故选CD.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本题表述为“根据文意,概括第②段‘他的雕刻理论’”,解答时要把握“雕刻人像要雕得比本人的尺寸大,如完全照本人的原尺寸,不但不会逼真,反而会显得小了”这些内容,抓住“艺术”“神韵”.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意在表现杨教授年轻时外表的漂亮,以及其内在的勤奋与用功;结构上承接前文相貌刻画在艺术作品中相对易于表现的意思,表明没有雕出来杨振宁的原因应该是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东西难于呈现. 
答案:
(1)(4分)CD
(2)(3分)雕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应该有所放大,突出人物的风神以求生动.
(3)(4分)①意在表现杨教授年轻时外表的漂亮,以及其内在的勤奋与用功;②承接前文相貌刻画在艺术作品中相对易于表现的意思,表明没有雕出来杨振宁的原因应该是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东西难于呈现;③以回忆初识杨教授时对其外在内在多方面感受表明对杨教授的艺术呈现之难,引出下文对《杨振宁传》未能准确、全面地表现人物做铺垫.
看了雕不出来①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杨...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