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共10分。宋代文人的拐杖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人们早就使杖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共10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6.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7.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4分)
有关国籍问题甲具有美国国籍,在加拿大有其原始住所。现甲在英国及中国均有住所。甲家人常住英国,甲为生 2020-06-22 …
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 2020-06-26 …
英语翻译中国人和外国人饮食上的差异:1,最明显的一点,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外国人喜欢用刀叉2.中 2020-07-05 …
在中国文字语言中有回文句,如:“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其实,在数学中也有回文数.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 2020-07-18 …
英语翻译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謇謇无 2020-11-10 …
11.(2015•怀化学业考)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 2020-11-12 …
握手是中国人常见的见面礼节,拥抱是欧美人常见的见面礼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中国人和欧美人有着不 2020-11-25 …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正在各个层次上全面参与国际机构的运作。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 2020-12-24 …
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 2021-01-07 …
(2014•成都模拟)2014年3月28日是第19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某校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