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文学的“粥化”①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的“粥化”
①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进行创作的。
②敦氏兄弟这两句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举家食粥,也许有诗人的夸张,有酒可赊,说明还不到断顿的程度。但曹雪芹晚年的艰难,是确凿无疑的。
③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④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的。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⑤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如当下你我之辈混迹于文坛者,只能写出打呃文学,大概也不是什么妄言。
⑥虽然粥和饭成份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份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粥可以填满胃部,但不耐久,两泡尿一撒,就饥肠辘辘了。在文学范畴里,凡兑水太多,言之无物者;凡米粒甚寡,内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戏,华而不实者;凡思想浅薄,识见鄙陋者;凡前车后辙,老调重弹者;凡鸡零狗碎,茶杯风波者;凡无病呻吟,感情廉价者;凡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者……[1]这些当代文坛屡见不鲜的现象,大概都可称之为文学的“粥化”危机。
⑦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读者需要结结实实的文学营养,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⑧但是,不幸的是,在当下物质第一的世界里,那些自以为是永垂青史的大师级作家,那些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了不起作品,之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愈来愈被人不以为然,就是由于他愈来愈多地兑进太多的水,而愈来愈少地放进米粒。若是减去那些大家看腻了的老套路、变换不出新花样的性描写、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和大家都能猜想到的情节、故事、结局,就实在没什么干货了。文学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2]
⑨如今,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几乎成为作家的手段: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着拷贝出若干同类项的复制品,影视剧取得成功以后,立马一鸡两吃,长篇小说跟着上市。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那就令人反胃了。说不定还会混入一点三聚氰胺,那可就害人了。
⑩“粥”字若没有其中的“米”字,就是“弱”。因此,弱化的作家,写出粥化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让读者喝这样光灌大肚的粥,实在是有愧于掏钱买书的读者。其实,文学作品,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绝不拼命兑水,属于职业道德。《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成语--这对作家来讲,倒是至理名言。
(有删减)(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文章第⑥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概括。
(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当下文学“粥化”的原因。
文学的“粥化”
①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进行创作的。
②敦氏兄弟这两句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举家食粥,也许有诗人的夸张,有酒可赊,说明还不到断顿的程度。但曹雪芹晚年的艰难,是确凿无疑的。
③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④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的。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⑤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如当下你我之辈混迹于文坛者,只能写出打呃文学,大概也不是什么妄言。
⑥虽然粥和饭成份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份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粥可以填满胃部,但不耐久,两泡尿一撒,就饥肠辘辘了。在文学范畴里,凡兑水太多,言之无物者;凡米粒甚寡,内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戏,华而不实者;凡思想浅薄,识见鄙陋者;凡前车后辙,老调重弹者;凡鸡零狗碎,茶杯风波者;凡无病呻吟,感情廉价者;凡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者……[1]这些当代文坛屡见不鲜的现象,大概都可称之为文学的“粥化”危机。
⑦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读者需要结结实实的文学营养,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⑧但是,不幸的是,在当下物质第一的世界里,那些自以为是永垂青史的大师级作家,那些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了不起作品,之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愈来愈被人不以为然,就是由于他愈来愈多地兑进太多的水,而愈来愈少地放进米粒。若是减去那些大家看腻了的老套路、变换不出新花样的性描写、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和大家都能猜想到的情节、故事、结局,就实在没什么干货了。文学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2]
⑨如今,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几乎成为作家的手段: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着拷贝出若干同类项的复制品,影视剧取得成功以后,立马一鸡两吃,长篇小说跟着上市。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那就令人反胃了。说不定还会混入一点三聚氰胺,那可就害人了。
⑩“粥”字若没有其中的“米”字,就是“弱”。因此,弱化的作家,写出粥化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让读者喝这样光灌大肚的粥,实在是有愧于掏钱买书的读者。其实,文学作品,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绝不拼命兑水,属于职业道德。《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成语--这对作家来讲,倒是至理名言。
(有删减)(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文章第⑥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概括。
(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当下文学“粥化”的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结构特点的基本能力.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文章首先写出曹雪芹的人生事例,再接着进行具体论述,点明当下文学创作的特点,最后提出希望,解决问题.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基本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第⑥段用一系列的排比手法,直接鲜明写出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粥化”问题;第⑧段运用的是比喻论证,形象写出创作贫乏导致最终的存在的问题.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分析本题主要从社会层面以及作家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上人心浮躁,个人利益驱动等角度进行剖析.
答案:
(1)首先,由曹雪芹食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引出粥与文学间的关系的论述;其次,由食粥不同情形的分析,点明当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粥化”现象;再次,由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引发对文学“粥化”现象原因的分析;最后,呼吁文学创作中应杜绝“粥化”现象.
(2)①排比铺陈,(1分)说明文学领域出现“粥化”危机;(2分)
②比喻论证,(1分)形象地指出作家创作素材贫乏是文学“粥化”的原因之一.(2分)
18.从社会层面:物质第一,人心浮躁,评价错位.(2分)
从作家层面:①利益驱动,经济效益至上;(2分)②远离生活,缺乏创作素材和真情.(2分)(说明:每点2分,意对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基本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第⑥段用一系列的排比手法,直接鲜明写出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粥化”问题;第⑧段运用的是比喻论证,形象写出创作贫乏导致最终的存在的问题.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分析本题主要从社会层面以及作家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上人心浮躁,个人利益驱动等角度进行剖析.
答案:
(1)首先,由曹雪芹食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引出粥与文学间的关系的论述;其次,由食粥不同情形的分析,点明当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粥化”现象;再次,由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引发对文学“粥化”现象原因的分析;最后,呼吁文学创作中应杜绝“粥化”现象.
(2)①排比铺陈,(1分)说明文学领域出现“粥化”危机;(2分)
②比喻论证,(1分)形象地指出作家创作素材贫乏是文学“粥化”的原因之一.(2分)
18.从社会层面:物质第一,人心浮躁,评价错位.(2分)
从作家层面:①利益驱动,经济效益至上;(2分)②远离生活,缺乏创作素材和真情.(2分)(说明:每点2分,意对即可.)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自牖执其手啥意思? 2020-03-30 …
关于英语口语的问题,求帮助TT平常很爱看美剧,有时候自己跟自己自言自语的讲英关于英语口语的问题,求 2020-05-13 …
大家帮我填填成语吧,急用!根据意思填充成语: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自()自()自己做错事自己承 2020-05-16 …
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自()……今天就要自己作错事自己承担——自?自己不停的吹嘘自己——自? 2020-06-15 …
翻译下面文言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 2020-06-17 …
1.小草到了冬季为什么会枯萎()A.适应气候的变化,在寒冷的时候停止生长保护自己B1.小草到了冬季 2020-06-18 …
按1:1.2为自己选滑雪板.6米滑雪板和身高谁该是图上距离呀! 2020-10-30 …
小明按1:1.2为自己选滑雪板.6米滑雪板长度该是多少呀 2020-10-30 …
一个数,自己乘以自己,自己加自己,自己减自己,自己除以自己,所有得数相如等干八十一,这个数是几 2020-11-17 …
以风之名,为你浅唱轻吟,以雪之名,为你起舞飘零.丝丝的凉意,浸入骨髓,夜不能寐.我融进雪中,迷失了自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