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立于礼》,完成7~8题。(4分)①《论语》泰伯篇载:“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载:“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
阅读《立于礼》,完成7~8题。(4分)
①《论语》泰伯篇载:“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载:“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反复教导弟子以及自己的儿子孔鲤,要“学礼”“知礼”,然后“立于礼”。这里的“立”,是指在社会上立足,安身立命。
②礼是国家、社会、人生的规范,一个人除非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那样跑进深山老林,否则必然要在一定的“礼”中生活。不学礼,不知礼,尽管可以活着,但却寸步难行。“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礼记.仲尼燕居》)如果 沒 有礼 那么手和脚都不知怎么放怎么动 耳和眼也不知听什么看什么 与人交 徃 进退无据 揖敬、谦让不知怎么做。礼是人立身的基石,是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
③“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但礼并非硬邦邦的准则,而是以人的情惑作为 內 在基础的,核心就是“敬”。故“立于礼”深层次的要求是由衷的尊敬。
④“立于礼”,要求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一违礼,亦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时代变迁,“礼”的 內 容不同,“立于礼”的原则却永远成立。举例来说,如今人际交往空前广泛和频繁,那么必不可少的是:“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礼记.曲礼上》)“禁”“俗”“讳”都是各地各国各家的“礼”,不问不知,何以融入? (选自《新民晚报》)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观点。(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 错误的 一项是(2分) 【 】
A.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并列举了孔子教导弟子和儿子要“学礼”“知礼”的事例,强调了文章论述的重点,也暗示了全文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也点明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礼仪的现实意义。
C.文章第三段论述“礼”的核心是“敬”,也即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敷衍,只有发自内心的“敬”才能使礼更有人情味。
D.本文依据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思路展开论证,主要运用例证法,使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

关于尧、舜、禹三帝传位的一些历史问题“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 2020-06-25 …
关于尧传位给舜的疑问史记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注意那个“权”字,我看 2020-06-28 …
《孟子》记载:尧去世后,舜只因天下诸侯“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才践尧之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昔尧 2020-07-02 …
《孟子》记载:尧去世后,舜只因天下诸侯“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才践尧之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昔尧 2020-07-02 …
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一叶落 2020-07-06 …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尧知子丹朱 2020-07-16 …
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一叶落,而知 2020-11-11 …
下列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B.灌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 2020-11-23 …
下列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蕴涵的哲理完全相同的是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B.灌足急流,抽足再入, 2020-11-23 …
下列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B.灌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 202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