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性格和修养的关系,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决--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的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1,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性格和修养的关系,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决--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的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1,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 B项,“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错,根据第4段内容“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本句是指论气韵要先看笔墨.C项,根据第5段内容,出现“浮气”的原因除了个人的性格和修养不稳定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D项,“不是…而是”错,原文第五段“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2)B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错,根原文第二段为“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3)D A项,“人成艺就”错,根据第2段内容,文中指“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B项,强加因果,根据第3段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C项,“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错,根据第1段内容,“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答案:
(1)A
(2)B
(3)D
(2)B “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错,根原文第二段为“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3)D A项,“人成艺就”错,根据第2段内容,文中指“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B项,强加因果,根据第3段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C项,“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错,根据第1段内容,“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答案:
(1)A
(2)B
(3)D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笔墨...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哲学】以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的是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C. 2020-05-16 …
一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是: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C.创造历 2020-05-16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B.自然界和人 2020-06-23 …
下列对古诗词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②人有悲欢离合, 2020-06-28 …
下面图片说明[]①社会规则的遵守要靠人们的自觉性②社会规则必须靠强制力维护③违反社会规则就一定要受到 2020-12-01 …
生活中的规则有很多种,下列关于规则的说法有误的是()A.规则的形式多种多样B.规则需要人们共同遵守C 2020-12-05 …
关于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以下认识正确的有A.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021-01-09 …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自然界和 2021-01-13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 2021-01-13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