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表明()A.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事物的客观性决定其不可知性C.认识事物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规律的作用不以人的意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表明( )
A. 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事物的客观性决定其不可知性
C. 认识事物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 规律的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说法错误,世界是可知的,“事物的客观性决定其不可知性”是不可知论;
C符合题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意:我之所以认不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之中身在庐山之中,说明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合题意,本题强调制约认识的客观条件,而不是规律.
故本题选C.
真理客观性是主要是指真理客观性主要是指: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客观事物及规律 2020-05-17 …
帮忙做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选题2!16.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 2020-06-16 …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 2020-06-29 …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2020-07-06 …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 2020-11-02 …
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 2020-11-02 …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说法A.正确。因为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可靠的B.不正确。因为感性认 2020-11-02 …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C.感性认识不 2020-11-21 …
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这是由于()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B.对 2020-11-21 …
关于认识论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认识不受客 20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