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小学六年级蜀相诗的诗意思
题目详情
小学六年级蜀相诗的诗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解
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句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内,与刘备合庙而祀.“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区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留下了多首诗篇.“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古柏行》说:“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黄鹂: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你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频烦”,再三劳烦.“两朝”,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时危,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国,又帮助刘禅撑持危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永远让后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师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评解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诗中,称颂或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之多,以这一首名气最大.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说的“吟怀古迹”.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第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第二折.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精警之语,概括诸葛武侯的千秋功业,此为第三折.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末句的点睛之笔.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解
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句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内,与刘备合庙而祀.“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区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留下了多首诗篇.“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古柏行》说:“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黄鹂: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你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频烦”,再三劳烦.“两朝”,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时危,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国,又帮助刘禅撑持危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永远让后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师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评解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诗中,称颂或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之多,以这一首名气最大.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说的“吟怀古迹”.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第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第二折.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精警之语,概括诸葛武侯的千秋功业,此为第三折.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末句的点睛之笔.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看了小学六年级蜀相诗的诗意思...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本论文所论述的观点主要是20世纪以来,中外中小学初级美术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育方式 2020-04-11 …
我上了重点高中,但英语还是小学级的,烦啊,我的英语怎么就这么烂啊,我现在考上的是本县的重点高中,唉 2020-05-14 …
小学思想品德五年级上册在海洋中种植海带属于渔业对吗在海洋中种植海带属于种植业还是渔业呢? 2020-05-16 …
求助2017年暑假接力赛小学年级衔接学与练五年级升六年级语文的答案! 2020-05-17 …
教育储蓄的对象(储户)为在校小学( )年级及以上学生。A.二年级B.三年级C.四年级D.五年级 2020-05-27 …
小学英语几年级时,开始学完成时?或者小学阶级根本不学这个时态吗? 2020-06-22 …
小学思维体操数学题小光和小刚兄弟两人早晨7点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小光每分钟走80米,小 2020-11-15 …
马山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小学班级进入到初中一个新的班级,很多同学都不认识,不敢与同 2020-11-28 …
小学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共有多少个?一个小学有多少个名额?一个班级可以有多少个?我又发到老师给我的市 2020-12-06 …
马山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小学班级进入到初中一个新的班级,很多同学都不认识,不敢与同 2020-12-10 …
相关搜索:小学六年级蜀相诗的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