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8.“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 ”: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9.(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解析】

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须知词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词中词语传达出来的。在本词中,注意联系词作下的注释,结合词人生活背景等,可以分析得知:词人一心所怀念的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跳跃,想象尤多内涵。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但这时宋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不绝。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而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全词,不难发现,此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词人是从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根据“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另外,还有“银花洒泪,春入愁城”、“高台月明,辇下风光”、“海上心情”、景以引情,情以衬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看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