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

题目详情
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
作业帮
(1)第I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内比膜外电位___(填“高”或“低”)70mV.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II、III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___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___,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 作用.
(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___类药物.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3)感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麻醉类(镇痛剂类)药物.
故答案为:
(1)高    
(2)Na+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  
(3)麻醉类
看了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这一探究实验中,变量是()A.猎物的体温B.光  2020-04-27 …

镉是一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为了检测重金属镉的生物毒性,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镉(cdcl2)对  2020-06-10 …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由LCM病毒感染引起的.分析下列有关此病毒的实验,其主要目的是()A、对感染  2020-06-17 …

探究实验题: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如表).组别第一次处理1  2020-06-30 …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由LCM病毒感染引起的.分析下列有关此病毒的实验,其主要目的是()A.对感染  2020-07-10 …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  2020-11-01 …

禽流感的前世今生①今年春天,禽流感再次杀来,而且是新型的H7N9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病毒究竟是种什么样  2020-12-22 …

在“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这一探究实验中,变量是()A.猎物的体温B.光线  2021-01-16 …

在“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这一探究实验中,变量是()A.猎物的体温B.光线  2021-01-16 …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实验探究是不可缺少的.化学实验中会接触到许多有毒药品、易燃易爆物品等,因此实验中  202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