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族称考“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族称考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大约在五千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十九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唐律疏议》。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十九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民是指目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族是指有共同地缘或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的。
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衰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 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
1.下列各句对“中华民族”族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族称,“中华民族”与“华”“中华”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
B.“中华民族”这个族称比“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要早数千年。
C.中华民族是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D.“中华民族”的族称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2.结合全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一项是 ( )
A.“华”作为族称流传下来以后,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B.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唐人,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C.公元3—6世纪,边疆各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
D.至十九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狭义的族称“华”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后来它广义的内涵是指所有的中国人,现在“华”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
B.“中国诸华”是“中华”一词的最早源头,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正式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唐律疏议》。
C.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人”“民”“族”“家”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的差别。
D.作为一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这个族称是一个在近代才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
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十五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回来时因绕路走来三千米,虽然速度比原来快1千米/时, 2020-04-11 …
A.一瓶果汁重2千克,如果喝了2分之1千克,还剩()千克,如果喝了它的2分之1,还剩()千克.B. 2020-04-27 …
小明读一本小说,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0%,第二天读了20页,两天一共读了全书的60%,这本书共有多少 2020-04-27 …
一.下面的句子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1."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2020-05-17 …
1斤2两7钱=621.875g是怎们计算出来的?1钱=0.005千克、1斤=0.5千克、2两=2* 2020-06-08 …
1个核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为200MeV。1克铀235在裂变后所释放出来的结合能相当于多少千克媒完 2020-07-06 …
我来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读数的时候都要从高位读起。[]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 2020-07-29 …
1、菜场运来茄子80千克,占运来蔬菜的3分之1,运来()千克蔬菜1、菜场运来茄子80千克,占运来蔬 2020-08-01 …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 2020-12-28 …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2020-12-28 …